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欣遇名师 崇德尚艺:记恩师姚治华 

袁惠贞

2015年10月09日13:50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关 怀 篇

90年初我和姚教师第一次见面,是在姚老师朝阳区红庙的家里。这座古色古香的普通老式楼房充满艺术气息,客厅中,悬挂摆放着非洲各种造型的乌木雕,日本农民的草帽。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墙上悬挂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的作品《熊猫》和叶浅予教授的作品《延边鼓声》。

姚老师待人谦和,衣着朴实,毫无名人大师的架子,谈吐之间透出睿智和幽默,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作者和姚治华老师合照

师恩似海。难忘1999年12月3日下午3点,北京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细雨夹着雪花将气温带到零下七、八度。雪花像鹅毛,又像棉絮漫天飞舞飘洒。姚老师身穿厚厚的皮大衣,脖子上围着羊绒围巾,冒着严寒,前来参加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一楼多功能厅为我的新作《艺林撷菁》举办的首发式。首发式上姚老师谈到了对我的看法:“小袁同志之所以能够出这本书,我觉得她有相当的基础:首先她作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生,学了3年书法,3年绘画,这6年时间给她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另外她采访画家的方式是独特的,对于艺术的鉴赏力也是独到的。还有我们在座的画家都公认小袁同志的热情、诚恳、勤劳、刻苦。……”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治华在《艺林撷菁》首发式上发言

2003年春天,由于工作关系我居住在北京。适逢这年北京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非典”疫情,市面上的口罩被抢购一空。还记得当天姚老师打电话给我,询问我“非典”期间的生活状况。得知我家中连一个口罩都没有后,他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亲自将口罩送到我家。当时已是古稀老人的姚老师,完全没理会个人感染的风险,从朝阳区来到我所居住的西城区。来回颠簸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将口罩送到我手上,真是“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

每当我凝视这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棉布口罩时,回想起每次我离开姚老师家的时候,都是姚师母劳沫之送我到车站,并嘱咐我回家后打电话报平安,话语间饱含了师长的无限关爱。所有这一切,自然而然令我想起姚老师那圆圆的脸庞、慈祥的笑容——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时 代 篇

那段时间,我经常戴着姚老师送的口罩到他家,看他画画,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饭时间。这时候,姚老师麻利地放下手中的画笔,穿上围裙,到厨房做他最拿手蘑菇汤——味道非常地道的蘑菇汤。

姚老师先将蘑菇放在水里泡开,再用娴熟的手法清洗后切成小块,然后把煤气炉扭开,“轰”的一声,一团蔚蓝色的火苗把锅团团围住。用铲子来回翻炒了几下,铲子和锅轻微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锅里的蘑菇散发出扑鼻的香气,好像一曲美妙的厨房交响乐。

有一次,姚老师在家兴奋地跟我说:“最近在家看报纸新闻,留意到两件事令我非常感动:第一件是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她们忘我工作、不怕牺牲、临危受命精神令人由衷敬佩;第二件是我国航天卫星载人上天,中国人千年的航天梦想终于可以实现。小袁,你说这是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大喜事?”

中国画《白衣天使的誓言》

有感于此,姚老师创作了两幅大型中国水墨画《白衣天使的誓言》和《“神舟”英雄奏凯歌》。其中的《白衣天使的誓言》宽145厘米、长365厘米。画面上一群医护人员身穿洁白的工作服、戴着英式的护士短帽和口罩,发出庄严的誓词,并在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寓意众志成城,同心同德。

在“非典”肆虐时期,这二十多位护士就是千千万万名护士的一个缩影和符号。她们面对随时危及生命的病毒感染并没有退缩,坚守自己的普通岗位,并用柔弱的肩膀,构筑起“非典”病人抗病康复的长城;用实际行动,秉承和诠释着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专业护理精神。

姚老师在他的作品上,写上当时抗击“非典”的场面——“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个需要英雄和诞生英雄的时刻,无数白衣天使用自己美丽的生命与非典斗争,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南丁格尔誓言,白色的衣裙飘逸、宁静的微笑,灿然面对非典,她们告别亲人和朋友勇敢地奔赴非典第一线,无私奉献爱心、沉着应对困难,直至战胜病魔。这是中华民族白衣天使用生命和智慧谱写出的一曲感人肺腑的永恒赞歌。”一阕颂歌跃然纸上。

姚老师用自己所见、所闻、所知、所想的故事来创作、讴歌白衣天使的高尚情操,她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勋业,只有默默无私的奉献……《白衣天使的誓言》这幅作品,在全国美术展览中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北京航天城大会议厅的正中间,悬挂着一幅高186厘米、宽128厘米的《“神舟”英雄奏凯歌》,巨画署有中国首登太空三位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亲笔签名,这幅中国画亦出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治华老师之手。

中国画《“神舟”英雄奏凯歌》

姚老师根据自己所看过的其他航天器的图片,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背景,画面以蓝墨色为基调,在浩瀚深邃的夜空下,火箭发射塔显得更加宏伟。画面左边是一座巨大的发射塔架,塔架占去了画面的一半,与右边火箭相互呼应,动静对比。在芯二级凸面写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同时在整流罩上画了五星红旗。姚老师知道,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由4个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飞船整流罩、逃逸塔组成,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才是画眼所在。动人心魂的情景出现了:运载卫星的巨型火箭,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耀眼的烈焰喷薄而出,如山呼,似海啸,像惊雷,拔地而起,一飞冲天,直刺苍穹!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开创了新的里程碑。当时姚老师在家里观看电视转播,边看边打电话给我,说“小袁,杨利伟成功进入了太空,他是真正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上天,代表着中国的科研生产力向世界跨进了很大的一步,当中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和心血!”

我说:“姚老师您成功啦,终于完成了一幅从古至今没有画过的作品!您的新闻触觉这么敏锐,能第一时间创作出一幅反映我国火箭飞上太空的大画。祝贺!祝贺!”姚老师说:“因为古代没有火箭,所以古人没有机会画火箭。我们身处在好时代,有机会看到火箭,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科技水平和航天工业水平已迈上一个新台阶、新高度,是国家实力显著增强的集中表现。”

后来姚老师将参展后的《“神舟”英雄奏凯歌》,赠送给中国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该中心极为重视,专门安排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三位宇航员同姚老师见面,并回赠姚老师写有“神箭”的约3米高火箭模型。

姚老师坦言说:“笔墨当随时代,好的艺术精品一定是那些能够满足时代需要,反映社会诉求,并且遵循艺术规律、来源于生活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才会有艺术价值,得以广泛流传。虽然‘非典’不能到大自然写生,但依然可以通过看电视和阅读报纸来获取信息。作品接地气,就会充满时代气息。”

上一页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