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中是不能以鲜墨掺和的,两者使用时掺和,光斑就会消失,这个很奇怪。因为鲜墨的渗透性是非常厉害的,宿墨中加了一点鲜墨以后,大部分的宿墨特点就被掩盖掉了,这当中有很奇特的物理吸附及渗透现象存在,其与墨、与纸、与水乃至用笔速度都有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黄宾虹是从浓重当中求灵性,我是从淡清的灵性当中求它的厚度,这个当中是有一点差别的。但综合起来加深了对宿墨的全面认知,黄老的浓重性够极化了,如果他不讲究灵性的话,其风格的品位就不会那么高了。而我不让淡清产生丰厚,画面塑造力与苍润感也会弱化的。
学生们的探索往往有幼稚的一面,更有真诚的一面,这两面我们老师一定要看到,特别是真诚的一面。所以我觉得我们美院的教育,学生对传统的敬仰、尊重、自觉,是我们学校最大的成功。我们这里直接临摹,10张大画两年临下去,每个人都进入了时空隧道,走进了传统艺术的殿堂。
我现在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中国画家,我必须要展现我驾驭毛笔的能力,如果我放弃了这种传统习惯,其所产生的痕迹会失去节奏与韵律,纸面上它只不过就是一块简单的痕迹而已。这种能力我觉得是我们长期养成的一种修养,如把这交错在用浓淡宿墨的方法里面,在审美上也必须去进行再变。完全按照传统用笔用墨方式,在宿墨绘画中有些线与墨法不是这么画的,勾勒方法也不是这样的。局部上它似乎不在表达什么,但整体它在艺术表现上是确实已成立了。
我不会完全按照以前我养成的书写型的勾勒方式,我故意要构架制造一些有抽象美的笔墨,既可以塑造形象,既保留帖趣又淡化帖味,尽力将发挥出的宿墨效果显露的更好——又不破坏形象,并保留特殊的痕迹美感
书写性我肯定要保留,没有书写性,没有以书入画,就没有中国画了。我要保存书写的情怀,同时又要千方百计地来体现宿墨的痕迹美,使得两种东西都能同时留存在画面里。
经过探寻和实践,积累出宿墨适合塑造的经验。它这种笔痕用来塑造简约或者深厚的形象,其幅度都特别大,并且本身还很具苍润、古拙美的特质。可以表达得非常丰富,
在宿墨法的探索中,我的就是直观的碑拓味。书法很提倡碑拓味,但是碑拓味不是那么容易体现的,因为拓片和被拓过的碑有一种感应,我要的,就是这种感应。而我需要的是直接在画面上体现出那种碑拓的味道,就如同屋漏水痕所呈现的痕迹美一样,是一种很可贵的痕迹美。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