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大家小品美术作品展
人民网>>书画>>正文

吴山明自序——砚边杂记【11】

吴山明

2015年06月12日11:25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我们都应意识到意识到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必须要提升驾驭毛笔的能力,如果放弃了这种传统习惯,其所产生的痕迹会失去节奏感与韵律感,纸面上留下的只不过就是一块简单的痕迹而已。这种能力是我们长期养成的一种修养,把笔墨的交错在用宿墨的方法里面,在审美观念上也必须进行同时改变。完全按照传统用笔方式,有些线无法这么画的,勾勒方法也相应有变化。在艺术整体上确立一种不同的审美方向。

如画山水背景时,可用了多种痕迹所堆积组合出的石头,无所谓像叶或像花,因为物象的感觉到位了一切便都是成立的。

许多想法都建立在对传统需要进行再认识这基点上。其实如宿墨我以

前就碰到过,但我没有去联想它、在意它、利用它,当时,只在一心追求传统学习与研究上。直到80年代,我到了高原上,天气一下子很热很干,写生时又出现了这种斑驳水墨的感觉。我才再次发现,其可利用开发的某些潜质,这其实和时代的背景有关,在这之前虽然我一直也想变,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到要重现这个又老又新的切入点,抓住一种难得的契机,在艺术上也许是一种缘分吧。

过去我就很喜欢黄老(黄宾虹)的作品,黄老用得最多的是焦宿墨,但我发现焦宿墨用来塑造人物的时候,它的笔墨上发挥幅度不大,没有淡宿墨来得效果明显而且丰富多彩,会与传统常态笔墨方式拉开距离。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从草原上拿回来的画,实际上黑气很重,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摸索,才逐渐透亮起来可爱起来的。

后来我知道,黄老每蘸一笔墨,他都蘸一下水。他以浓焦墨作画时,边上放一罐水,连墨带水一笔下去,水能醒墨,我就更应该重视水。而我自己的实践也正是这样的。其实水对于宿墨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大水大墨,要经常画到你会感到自己是否过分了,这个线条才可能凝结出好的一种痕迹美。这个线条又渗化,又很美,又会特别的亮。其实宿墨说到底就是变了性的墨,坏了的墨,没有那么鲜活,因此宿墨一定要自己做,中国传统讲究墨色要正。市面上的墨膏,它的色发蓝、发紫、发青,而且笔痕没有宿墨的痕迹坚强。我们自己做的宿墨有一个幅度,做得好它可以把所有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做得脱胶多了一点,反应出来的就是凝结的东西多了。脱胶与不完全脱胶之间,有一个幅度,而这个幅度的把握,全部要靠自己的经验。再一个就是它的凝结和渗化的把握,也是靠自己的经验去驾驭。有些感觉性东西按照正规勾勒的话,很多特殊美感的东西是没发产生的,而我利用了这些痕迹感觉性的东西,并让肌理美同时也在运笔过程中形成。这让我把问题都解决了,画面效果很能说明问题。 

上一页
(责编:魏欣宁、鲁婧)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