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營盤墓地出土的男尸
廣州日報訊(記者 劉麗琴攝影報道)9月15日至10月15日,“絲路之 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大展在浙江西湖博物館展出,新疆尉犁營盤男尸、“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蠶紋象牙杖首飾等近140件(組)文物亮相,本次展 覽名為“絲路之綢”,意為“以絲綢來講絲綢之路的故事”,向世人展現了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絲綢發展之路,揭示絲綢在中國的起源、絲綢從東方向西方的傳播以 及東西方紡織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世界絲綢藝術的變化和技術提高。
展覽現場,一個國寶級文物——身穿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的新疆尉犁 營盤男尸吸引許多人的目光。該文物出土自新疆尉犁營盤墓地15號墓,墓主人為成年男性,身材高大,獨自葬在一具彩繪木棺中,棺上覆蓋彩色獅紋栽絨毛毯,墓 主人上身穿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下身穿絳色菱格花卉紋絲繡長褲,反映其身前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大紅袍子上面的圖案是一個裸體的男孩, 手上拿著一些武器似乎在練兵。據專家介紹,“裸體男子手持長劍盾牌,很像是希臘藝術風格。可見他上身的衣服是舶來品,由此可以推斷當時中西方絲綢之路的商 貿往來就很頻繁。此外,他的褲子是紫色繡花的,面料初看像毛料,但是經過化驗發現原來是絲。只是這種絲綢的工藝跟內地繅絲技術不一樣。”
另一件新疆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也在現場展出。該文物出土的墓是一座夫婦合葬墓。墓中出土了一批以絲綢制成的服飾品,在男女墓主人頭部還各枕有一個雞鳴枕,均用“延年益壽大夷子孫”錦縫制而成。此枕因形似同身雙首雞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