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齋專欄
近期,范曾侄子、著名畫家范揚被告到法院的新聞引發藝術收藏界廣泛關注。
據起訴者吳立平陳述,其長期幫范揚在拍賣行和榮寶齋高價買畫托底,耗資1000多萬炒作包裝范揚,在8年內把范揚的國畫從每平尺6000元抬高到15萬元,但范揚至今拖欠其1300多平尺的畫未給,導致吳立平負債累累、面臨破產。
凡涉及官司的事,旁觀者對當事人之間的恩怨糾葛和是非曲折無從得知,因而,隻能對著網絡裡的眾說紛紜作壁上觀,最多發幾句不冷不熱的感慨。
吳立平與范揚的決裂(假設這場官司是真實且不帶任何表演和炒作性質的),在投資收藏界不是孤例。藝術家與經紀人的關系,一直被業內人士視為與當前市場的發展 息息相關。對於大多數整天隻懂得窩在工作室裡邊埋頭苦干的藝術家來說,經紀人無疑是他們作品進入市場的最佳橋梁。沒有經紀人,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就不可能成 為商品,也創造不了商業價值。可以說,在藝術品商業化這條大船上,藝術家與經紀人是最好的伙伴,他們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一起乘風破浪,把船從學術這邊駛 到市場那邊。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對好伙伴的關系又常常是復雜的、敏感的,甚至是脆弱的、緊張的。他們在市場上一起經歷從無到 有、從一到萬的奇跡。他們的關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是戀人的關系,在雙方都一事無成或家徒四壁的艱苦歲月,生存空間比較封閉簡單,兩個人相依為命、守望相 助,因而關系可以親密無間、兩小無猜。然而,一旦突然有一天一方輝煌騰達,兩個人的封閉世界就被打破了,他們要開始走出家門,與社會上各色人種接觸,在不 斷的互動中,自然也會受到各種外來價值觀和事物的浸染和沖擊。尤其牽涉到名與利的時候,一旦有一方取舍不對,其心理動機和觀念就會開始受到另一方的關注和 質疑。從最初的猜疑,到中間的誤會,再到后來矛盾累積,直至最終的沖突爆發,以前的所有互助互愛在信任崩塌后,都將成為泡沫,一瞬間歸零。
藝 術家與經紀人的關系變好變壞,過程其實並不需要很長,就看他們相處的空間距離名利場有多遠。所以,不管你是藝術家,還是經紀人,當有一天,發現兩個人都很 關注的作品行情突然漲了,不必過於開心。因為禍福相依,一旦有一方表現得不夠淡定,眼前的現象可能馬上就會發生質變。
社會學者習慣 通過統計離婚率,來研究人類各種法律關系、道德關系和社會觀念的變遷。而藝術家與經紀人的關系變遷,實際也反映著當前國內整個藝術品行業遇到的困境。在筆 者看來,藝術家與經紀人關系緊張的普遍化和頻繁化,背后的根源是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走得太快太急。從橫向來看,藝術品市場這個盤子確實 比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要小,但從縱向來看,這短短的二十多年,國內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年交易規模卻一路翻了幾百倍。最關鍵的問題是,對中國的藝術家和經紀人來 說,這二十多年,不僅是市場蛋糕做大了,藝術品的整體價格水平也提升了。在這樣的發展速度下,有些藝術家三年前可能還是窮書生一個,但三年后就變得腰纏萬 貫、財大氣粗。這種環境的急速變化帶來的角色轉換,是很多藝術家無法馬上適應過來的。就好比珠三角剛剛洗腳上田的農民一樣,雖然在財富上成為了如假包換的 千萬富翁,但是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卻依然保持著過去的習慣和認知。環境改變了,人的觀念卻還沒有轉變過來,自然就沒有辦法以正常的態度和原則去處理身 邊的關系。
對藝術家來說,這裡邊就包括與經紀人的關系。以前畫賣每平方尺1300多元還不太有人要的時候,藝術家要走市場發家致 富,對經紀人自然會有很強的依賴關系。但是,當作品突然被炒高至每平方尺5萬元或10萬元的時候,這意味著藝術家每分鐘大筆一揮就是錢。這時候,藝術家自 己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大過他的經紀人,對后者的依賴性自然不如過去,甚至淪落到可有可無的地步。這時候,經紀人被邊緣化也是很正常的事。
當 然,板子不能隻打在藝術家一方的身上去。有些經紀人仗著財大氣粗,成天玩些資本的游戲,在藝術市場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藝術家完全視為自己的打工仔,不 願意以平等的心態去看待彼此的關系。初時,藝術家個人影響力不夠,自然會逆來順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羽翼逐漸強壯豐滿,自然要想著“翻身做主人”。這種 情況下,經紀人單方面說人家也不對。社會雖然很包容很多元化,但凡事總要講究個平衡。所以說,還是平等的觀念好,隻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去求同存異,尊 重對方的需求和不一樣。若彼此平等,分手也還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