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澤攝影藝術評論集【5】--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專題>>邵華澤書法攝影展

邵華澤攝影藝術評論集【5】

2013年08月22日14:13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禮贊人類的家園

——讀《邵華澤海外風光攝影集》

於寧

2009年3月26日,剛剛舉辦了第5屆華賽回到北京,參賽圖片中那些反映戰爭與災難的場景仍歷歷在目、揮之不去:武裝沖突的滾滾硝煙,痛失親人的悲憤哭號,殘垣斷壁上的斑斑血跡,貧病交加者愁苦的面容,滔滔洪水中逝去的幼小生命……

這時,當我打開即將出版的《邵華澤海外風光攝影集》書稿時,眼前不由得一亮,這裡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組圖景:從下龍灣的山道棋布,到阿爾卑斯山的綠草如茵,從好望角的波光閃爍,到安第斯山的蒼煙落照……短短十幾分鐘,五大洲的名山大川、四大洋的浪濤風雲盡收眼底,沉重的心緒為之一掃。一幅幅山水畫般的圖景,絕不是烏托邦的虛幻世界,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真實家園,值得萬分珍惜!

大自然是人類的朋友。它鬼斧神工,創造了多少令人贊嘆的美景、奇觀,或陡峭高峻,或一望無際,或奔騰不息,或聲震環宇……而人類也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對大自然的恩賜給予回饋,古人修筑的長城、金字塔、太陽神廟,近代人建造的埃菲爾鐵塔、倫敦塔橋、尼德蘭攔海大壩,現代人建設的悉尼歌劇院、吉隆坡雙子塔、北京鳥巢等等,都是舉世聞名的杰作。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地球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收入這本畫冊的130多幅圖片,採自五大洲45個國家,是華澤同志自1991年至2006年,也就是在他58歲至73歲的16年間拍攝的。想想這些圖片都是華澤同志在緊張的出訪行程中,不辭辛苦、不怕疲勞搶時間拍攝的作品,令人不禁對這位採花釀蜜的古稀長者肅然起敬。

華澤同志是我尊敬的老領導。早在1990年,他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時就明確提出,報紙要實現圖文並重、兩翼齊飛,就要提高對新聞圖片重要作用的認識,提高新聞圖片的質量,做到這兩個“提高”,關鍵在領導,尤其是總編輯。他在“關鍵”性的崗位上,不但積極倡導,而且親力親為、率先垂范。相對於他擔負的重要職務來說,攝影只是他的“副業”。但是從這本《海外風光攝影集》和此前已經出版過的他的《海外兒童攝影集》和《海外婦女攝影集》來看,“副業”絕不遜於專業。作為中國記協名譽主席的華澤同志,他的攝影集已經成為各國新聞界、攝影界朋友欣然收藏的珍貴禮品。

人生軌跡,大抵畫了個與大自然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的曲線:幼時,同大自然非常親近﹔長大,進入社會,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而拼搏奮斗,難免同大自然疏遠﹔到老了,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了,才和大自然再次親近起來。古詩中不乏描繪自然風光的佳作,諸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等,或許都是詩人晚年之作吧。然而,能有幸通過詩畫表達對大自然情意的畢竟只是少數文人墨客,絕大多數人很難問津。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達蓋爾發明的攝影技術,使人們獲得了向大自然表達欣賞、贊美、熱愛之情的捷徑。當代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更使很多老年朋友拿起相機,走華夏,拍華夏,走天下,拍天下,強身健體,怡情養性,好不愜意!排除精彩的風光片,非圖自娛自樂而已,還要同更多的人分享美景、傳遞愛心,這也是對大自然母親的一種回報吧?

2009年10月

(作者時為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席、華賽組委會主席,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責編:魯婧、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