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身份証是否真能為大眾收藏保駕護航--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藝術品身份証是否真能為大眾收藏保駕護航

李健亞

2013年08月16日08:04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藝術品身份証是否真能為大眾收藏保駕護航

藝術品身份証是否真能為大眾收藏保駕護航

藝術品身份証是否真能為大眾收藏保駕護航

  收藏熱下,真偽鑒定成難題。日前北京市文化局批復北京雅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五家單位成為北京藝術品鑒定試點單位。其中,北京雅昌推出了“中國藝術品鑒証備案服務”,將於8月底正式向公眾公布其模式及部分成果。與此同時,類似北京保利等也順勢推出了“藝術品鑒定備案”。藝術品有了“身份証”,是否真能為大眾收藏保駕護航?《新藝術》月刊採訪業內人士對鑒定新政進行解讀。

  鑒定需求迫在眉睫

  中國自古收藏蔚然成風,但此前唯有有錢人和雅人能沉浸於此。不過經過20余年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收藏熱已經成為一場全民運動。然而,藝術品市場秩序混亂、真偽亂象叢生則頻繁見諸報端。

  今年2月,名為“JennyPat傅蕾蕾”發出一篇微博稱,近期在香港所展的“傅抱石畫展”其中的15幅作品為贗品。

  當然,造假的對象還不僅僅限於過世藝術家,不少當紅在世藝術家也成為造假對象。2012年,羅中立為11月15日之后上拍的作品進行CARS認証(雅昌推的中國藝術品認証系統)時發現,23件上拍作品中有8件作品為贗品,其中估價均為幾萬至二十萬不等,這與其油畫的真正價格相差甚大。事實上,羅中立發現,早在五六年前模仿自己的假畫便開始逐年增多,他將五年多來的贗品圖片進行仔細分析,發現模仿自己作品的人有學院背景且有繪畫基礎。

  建立藝術品檔案庫

  針對藝術品市場真偽亂象,北京市文化局辦公室於今年5月發布了《北京市藝術品鑒定工作試點方案》,提出將分試點進行司法鑒定、藝術鑒定和技術鑒定的具體操作流程。在此基礎上對各種鑒定方法進行整合規范,其中便提出了要開發藝術品信息認証系統,建立藝術品檔案庫和藝術品身份証認証系統,通過收集藝術品圖片、文字、視頻等多角度、多維度的資料來描述和記錄單件藝術品流通的線性發展軌跡。同時,對每件進入數據庫的藝術品賦予唯一的“身份編碼”。

  北京雅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成為北京藝術品鑒定首批試點單位。其中,雅昌推出的“中國藝術品鑒証備案服務”將對當代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進行鑒証備案服務,而藝術品鑒証的品類目前主要是平面類作品,其中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水粉等。

  權威性? 藝術家自身誠信成關鍵

  藝術品信息認証系統能否做到權威?藝術家劉慶和告訴記者,這一數據庫所收集藝術家作品的權威度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於藝術家自身的誠信。事實上此前藝術界就曾有過藝術家否認自己創作的某件早期作品的事情,而藝術家鑒定自己的作品也被視為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為此剛剛起步的“中國藝術品鑒証備案服務”在收集在世藝術家此前作品時將面臨這方面的考驗。

  中國國家畫院前副院長趙榆直言,藝術品更多屬於文物,現在試點的五家單位中缺乏文物類藝術品鑒定的人才,也將成為形成權威鑒定機構的瓶頸。

  對此,“92北京國際拍賣會”主持者之一馮家駁指出,目前最急迫的在於制定行業規范,出台管理辦法,如果沒有統一的操作規范和標准指導鑒定實踐,任各家鑒定機構各行其是,其結果是即便用先進的鑒定設備、建立龐大的數據庫,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鑒定行業乃至整個藝術品市場的亂象,甚至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混亂,“設備畢竟是由人來操作的,數據庫的數據也畢竟是由人來錄入的。絕對權力就有絕對腐敗。”為此,權威的鑒定也必須經過市場的檢驗,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及實踐。

  服務性? 備案無法杜絕贗品出現

  建立藝術品檔案庫和藝術品身份認証系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惠澤大眾?對此,馮家駁告訴記者,在世藝術家可以在創作的時候便由專門的認証機構建立其創作資料庫,進行身份認証。由此,未來大眾在收藏時便有一個參考體系可以依循,“但對於治理現在混亂的市場作用不太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起草人之一、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的觀點與此類似。他指出,藝術品市場不會因為作品備了案,流傳有序了,贗品就會減少,因為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社會誠信體系的不完善,如果國家建立起對贗品的問責制度,則更能起到淨化市場的作用。

  在中國國家畫院前副院長趙榆看來,收藏藝術品的魅力在於“收的是藝術,藏的是文化”。收藏愛好者更多的應該是自己去學習、掌握鑒別真偽的方法,而不是僅僅依靠一些數據,“依靠數據而不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對待藝術品都有點投機心理。”

  藝術市場從業人士王從卉也支招,藏家應該多去畫廊、博物館看展覽。進而多看各種出版物,“在世藝術家在藝術發展過程中做過很多展覽,為展覽而出的出版物也是一個收集信息的途徑。”王從卉指出,藏家對藝術家的信息動態掌握越豐富,越有利於對其作品的審美判斷及收藏,“事實上,你還可以通過與在世藝術家的交流進一步了解其藝術風格、特色。”

  ■ 西方經驗

  防偽証書跟隨藝術品流通

  在西方,藝術品流向市場的整個環節較規范。

  首先,在世藝術家創作一完成,就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數據備案。畫廊在進行第一手銷售時,會出具完備的防偽証書和收藏証書,証書上注明作品的名稱、材質、版數、何時由何人購買。

  進而轉手流通時,作品的防偽証書和收藏証書便至關重要。二級市場拍賣行業的專家會比對証書、作品風格、藝術特色,或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鑒定,以決定是否上拍。

  西方拍賣行在對拍品標注時也持謹慎態度:如果藝術品落款為清代,但專家又無法准確斷定時便寫上(款)等字,將真偽的最終判定權留給買家,甚至留給拍賣場上的資本和市場來判定。

  第三方鑒定機構在西方也存在,一般都是基金會、博物館,但其鑒定范圍隻針對旗下藝術家,而不會通吃,“西方沒有一家獨大的第三方”,王從卉指出。

  【雅昌鑒証備案流程】

  藏家線上申請

  編輯作品初審

  藝術家初審

  電話預約藏家鑒証

  現場鑒証

  對藝術品進行物理檢測並備案

  備份數據雲存儲,証書發放,為每一件藝術品建立唯一“身份証”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