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澤攝影藝術評論集【2】--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專題>>邵華澤書法攝影展

邵華澤攝影藝術評論集【2】

2013年08月22日14:13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一本不需要講解的畫冊

——為《邵華澤海外兒童攝影集}出版而作

賀延光

不到兩歲的我的兒子詹姆斯早上看到這本畫冊清樣的時候很興奮,他從裡面認出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對躺在搖車裡的小孩兒還能夠叫他們“寶寶”,這是一本不需要我來講解的畫冊。

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一樣的。他們看著陌生人的眼神,他們毫不掩飾地熟睡的樣子,他們因新奇而歡笑,他們因歡笑而羞赧,他們用眼睛傳達表情,他們用表情感染世界。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在世界各地捕捉一個個純真、燦爛的表情,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老人目光中的溫暖,這位老人就是這本畫冊的作者邵華澤。

邵老曾長期擔任新聞界的高級領導干部,也是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作為晚輩,我與他相識,但並不熟識。讓我對他從以前的僅是一般地尊重變為現在的特別敬重,不能不提及一件事。

去年底,在深圳舉行的全國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上,邵華澤同志做主題發言。當論述新聞攝影的幾個標准時,邵老提到其中一個標准是“藝術性”,他的意思是,好的新聞照片必須對讀者有感染力。就此,當時坐在台下的我有些不同意見,便和周圍幾個人議論:對新聞攝影提”藝術性”似不准確,容易讓人產生歧義。新聞照片在真實的基礎上,更應強調它的現場感和視覺感染力才對,否則,可能誤導人們會用衡量藝術品的眼光來評價新聞攝影作品。

過了不久,我突然接了一個電話:“你是延光同志嗎?我是邵華澤。”我吃了一驚,他怎麼會知道我的電話? “聽說你對我那個發言有點想法,我想再聽聽你的具體意見。”慌亂中,我隻得盡量保持平靜,把自己的想法又說了一遍,好象有點語無倫次。事情還沒完。兩天后,邵老又托人打電話,w將他的改動一字一句地念給我,並再次征求意見。

這種事,也許在邵老那兒很平常,但在我這兒,卻讓我感動至今。為什麼?不僅是一位長者謙恭的君子風范,更由於他在后輩面前真誠展示出的一顆年輕的心。

邵老的這本《邵華澤海外兒童攝影集》,是不需要講解的。

孩子們吃東西、學寫字、做游戲、發現、表演、與成年人交流,就像我們每個人家中的相冊,它記錄了一點一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兩個冰島女孩兒在街道上較量車技,一個陌生人把相機對准他們, “吱”地一聲,女孩兒停下車,回眸端詳這個頭發花白的東方老人,微笑並帶著一絲詫異地打了個招呼﹔在意大利羅馬的四河廣場,不同膚色的三個女人意外相遇,正在相互問候間,她們的四個孩子也發現了彼此,驚訝、歡喜、新鮮,一瞬間,寶寶們發著隻有他們能懂的聲音招呼著對方,他們多麼想跳下童車玩耍一番呀﹔兩個正在大吃、特吃、嘴裡塞滿食物的澳大利亞寶寶一定沒有想到,他們的吃相會被定格在最滿足的一剎那,這個瞬間還保留了一點點莫名其妙: “能吃可笑嗎?”

這一定是個慈祥和善的老人,他用鏡頭和孩子們溝通、親近﹔這一定是個充滿愛意的老人,他用快門記錄孩子們的稚嫩、透明﹔這一定是個深藏童心的老人,他用溫情來解碼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就是我拿到這本畫冊的當天,俄羅斯的北奧塞梯共和國發生了恐怖分子劫持人質的嚴重事件,今天的消息說,死亡人數已達394人,其中至少有155名孩子,另有336名受傷兒童在醫院接受治療。我的眼前又浮現出那些阿富汗兒童、伊拉克兒童、剛果兒童、埃塞俄比亞兒童在戰爭中哭喊、在鮮血中悲泣、在傷痕中顫抖的畫面。

兒童的痛苦是人類最脆弱的神經。我們無法忘記這些畫面,是因為我們無法面對孩子的無助和無辜撒手不管,我們不忍看著我們的孩子在血雨腥風中掙扎!

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太多的動蕩、恐怖和不安,成人間的故事正在殃及、破壞著他們的孩子平靜的生活,我們想抹掉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我們還能夠看到更多邵老鏡頭中那如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嗎?

我們能留給我們的孩子什麼嗎?沒有污染的天空,無人踐踏的草坪,清澈見底的溪流,歡暢淋漓的心情?我們常常一邊給孩子們創造著優越的條件,一邊又不知不覺地毀了他們的希望。

讓硝煙別再飄到孩子們的飯桌邊,讓艾滋病別再混進孩子們的血液裡,讓沙漠裡的塵埃別再迷了孩子們的眼睛,讓猙獰的面孔別再驚擾孩子們的夢境

祝願我們的祈禱都能夢想成真吧!

我的兒子詹姆斯也很喜歡照相,拿著傻瓜相機學著大人的樣子照來照去,但他每次都把相機拿反了,他跌跌撞撞地跑著,他的鏡頭裡會有什麼呢?

邵老的這本畫冊是不需要講解的。他給我們保留了一片純淨的天空,還有這片天空中明媚溫暖的陽光。

2004年5月

(作者時為中國青年報社圖片總監,高級編輯)

(責編:魯婧、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