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前记--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为中国人物画增高阔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前记

钱晓鸣

2013年03月28日17:25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晚钟》200cmX200cm  2012年 张江舟作

写意潇洒、丰神俊朗的张江舟画展媒体见面会办得让人凝神静气、心情沉重。在范迪安、张晓凌、王鲁湘几位理论家和杨晓阳、曾来德、梁占岩几位画家的轮番评说下,记者们也加入了对张江舟作品的深入解读。

在生命灾难中的追问

汶川地震在生命毁灭和生命拯救之间,在灾难的巨浪和人性觉醒搏斗的时空……一个舞者,少女象征着生命的精灵,那翩翩的舞姿是一曲曲生命的呐喊、绵延,每一个深情生动哀婉的呼唤都自然而然地契合了一个个富有开阔和包容的画面形象。“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舞者带起了人们悲悯的情觞,短片激动了人心,让张江舟的画面像潮水般冲击着每一位现场的观众。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我想大家还没有见到原作就先看到影片,还没有进展厅就先到了类似于演播厅的空间,这可以说是为一个展览做的筹备工作中别开生面的一次体验。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太习惯,但是慢慢慢慢地在进入到这个情境之后,我突然觉得这么一个场景,应该把它搬到美术馆的展场里去,因为艺术的展览既是为了传播和介绍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同时也更是为了促进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公众与艺术家、公众与公众、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交流。所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形成我们今天展览的一种传播的新的体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江舟的作品正是能够激起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身,生命的存在与消逝,但是更是能够激发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能够共同感受的一些共性的情怀。

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青春舞蹈教师廖智说,今天我见到张院长的时候,我觉得他的气场很强大。汶川大地震虽然说是国殇,但是在这个天降的灾难之下,我们也可以看见它暂时地弥补了人间的灾难,人间最大的灾难就是冷漠,就是失去爱。但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真的很浮躁,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爱的,可我相信还是有很多很多好像张院长一样的人,他们在灾难面前就被勾起了心里最柔软的爱。所以我觉得这个国殇从某一个程度来说,在地震发生的那么短暂的时间里面,也是聚集了我们全国的人,让当时的很多来自各个城市的人都涌向四川,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因为这个地方而哀嚎,因为这个地方去奉献。所以我觉得这个天降的灾难,灾难短时间里面也算得上是弥补了人间的灾难。

内心的感动、美好、痛楚

在军队大院中出生、成长、经历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火的洗礼,张江舟身上有一股军营的纯正和对和平深切的感悟。当年也曾在老山前线的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梁占岩说起当年的往事,战后他和张江舟曾一同回到广西,一天张江舟从战友的烈士陵园中祭奠回来,人们不经意看到的是一双红润的泪眼。

年过半百而第一次以个展面对公众,张江舟感慨道:

我很忐忑。第一次做个展。因为画画,画出来就是要给大家看的,就是要面对观众的。但同时我又认为画家的作品应该是画家最大的隐私,艺术家的创作应该说是艺术家本身的最大的隐私。我们都知道画画要讲真话,要把自己内心最想讲的东西讲出来。可以这么讲,我这批画应该说是倾注了我若干年来内心的很复杂的一些情感,也应该说是我情感上投入最大的这么一批作品。

这次展览的作品主要由这么一部分组成,其中有三个板块。最主要的一块应该说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张江舟画了一批东西,当时这个汶川地震我都不要多讲了,这对所有的人应该说内心的这种撞击,情感上的一种折磨,都是达到了相当的一种程度。汶川地震之后呢,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想画一些东西,就是内心有一种冲动,就是艺术家、画家这个时候在这种大事面前你无动于衷是没有道理的,想画。但是张江舟又不甘心去画那种惨烈的地震场面,那种灾难场面的这种忠实记录,不愿意去画这个东西,更不愿意去简单地表现一些抗震救灾的一些场面。我想这个,因为我们那几天天天都在盯着电视屏幕,我想我们的录像机、我们的摄像机比我们画家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深刻的多、充分的多。所以有时候都感觉做一个画家很无力,没有力量,就是没有能力去表达这种因为灾难给我内心带来的这种巨大的撞击、这种影响。

(责任编辑:鲁婧、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