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欣遇名師 崇德尚藝:記恩師姚治華 

袁惠貞

2015年10月09日13:50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關 懷 篇

90年初我和姚教師第一次見面,是在姚老師朝陽區紅廟的家裡。這座古色古香的普通老式樓房充滿藝術氣息,客廳中,懸挂擺放著非洲各種造型的烏木雕,日本農民的草帽。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牆上懸挂著的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的作品《熊貓》和葉淺予教授的作品《延邊鼓聲》。

姚老師待人謙和,衣著朴實,毫無名人大師的架子,談吐之間透出睿智和幽默,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作者和姚治華老師合照

師恩似海。難忘1999年12月3日下午3點,北京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細雨夾著雪花將氣溫帶到零下七、八度。雪花像鵝毛,又像棉絮漫天飛舞飄洒。姚老師身穿厚厚的皮大衣,脖子上圍著羊絨圍巾,冒著嚴寒,前來參加在新華社新聞大廈一樓多功能廳為我的新作《藝林擷菁》舉辦的首發式。首發式上姚老師談到了對我的看法:“小袁同志之所以能夠出這本書,我覺得她有相當的基礎:首先她作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的學生,學了3年書法,3年繪畫,這6年時間給她打下了良好的藝術基礎。另外她採訪畫家的方式是獨特的,對於藝術的鑒賞力也是獨到的。還有我們在座的畫家都公認小袁同志的熱情、誠懇、勤勞、刻苦。……”

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校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姚治華在《藝林擷菁》首發式上發言

2003年春天,由於工作關系我居住在北京。適逢這年北京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非典”疫情,市面上的口罩被搶購一空。還記得當天姚老師打電話給我,詢問我“非典”期間的生活狀況。得知我家中連一個口罩都沒有后,他二話不說,第二天就親自將口罩送到我家。當時已是古稀老人的姚老師,完全沒理會個人感染的風險,從朝陽區來到我所居住的西城區。來回顛簸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將口罩送到我手上,真是“千裡送鴻毛,禮輕情意重。”

每當我凝視這個再也普通不過的棉布口罩時,回想起每次我離開姚老師家的時候,都是姚師母勞沫之送我到車站,並囑咐我回家后打電話報平安,話語間飽含了師長的無限關愛。所有這一切,自然而然令我想起姚老師那圓圓的臉龐、慈祥的笑容——啊!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時 代 篇

那段時間,我經常戴著姚老師送的口罩到他家,看他畫畫,不知不覺就到了晚飯時間。這時候,姚老師麻利地放下手中的畫筆,穿上圍裙,到廚房做他最拿手蘑菇湯——味道非常地道的蘑菇湯。

姚老師先將蘑菇放在水裡泡開,再用嫻熟的手法清洗后切成小塊,然后把煤氣爐扭開,“轟”的一聲,一團蔚藍色的火苗把鍋團團圍住。用鏟子來回翻炒了幾下,鏟子和鍋輕微碰撞,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鍋裡的蘑菇散發出扑鼻的香氣,好像一曲美妙的廚房交響樂。

有一次,姚老師在家興奮地跟我說:“最近在家看報紙新聞,留意到兩件事令我非常感動:第一件是戰斗在“非典”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她們忘我工作、不怕犧牲、臨危受命精神令人由衷敬佩﹔第二件是我國航天衛星載人上天,中國人千年的航天夢想終於可以實現。小袁,你說這是不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天大喜事?”

中國畫《白衣天使的誓言》

有感於此,姚老師創作了兩幅大型中國水墨畫《白衣天使的誓言》和《“神舟”英雄奏凱歌》。其中的《白衣天使的誓言》寬145厘米、長365厘米。畫面上一群醫護人員身穿潔白的工作服、戴著英式的護士短帽和口罩,發出庄嚴的誓詞,並在橫幅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寓意眾志成城,同心同德。

在“非典”肆虐時期,這二十多位護士就是千千萬萬名護士的一個縮影和符號。她們面對隨時危及生命的病毒感染並沒有退縮,堅守自己的普通崗位,並用柔弱的肩膀,構筑起“非典”病人抗病康復的長城﹔用實際行動,秉承和詮釋著南丁格爾“人道、博愛、奉獻”的專業護理精神。

姚老師在他的作品上,寫上當時抗擊“非典”的場面——“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一個需要英雄和誕生英雄的時刻,無數白衣天使用自己美麗的生命與非典斗爭,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南丁格爾誓言,白色的衣裙飄逸、寧靜的微笑,燦然面對非典,她們告別親人和朋友勇敢地奔赴非典第一線,無私奉獻愛心、沉著應對困難,直至戰勝病魔。這是中華民族白衣天使用生命和智慧譜寫出的一曲感人肺腑的永恆贊歌。”一闋頌歌躍然紙上。

姚老師用自己所見、所聞、所知、所想的故事來創作、謳歌白衣天使的高尚情操,她們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勛業,隻有默默無私的奉獻……《白衣天使的誓言》這幅作品,在全國美術展覽中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在北京航天城大會議廳的正中間,懸挂著一幅高186厘米、寬128厘米的《“神舟”英雄奏凱歌》,巨畫署有中國首登太空三位宇航員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親筆簽名,這幅中國畫亦出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姚治華老師之手。

中國畫《“神舟”英雄奏凱歌》

姚老師根據自己所看過的其他航天器的圖片,加上自己的藝術想象,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背景,畫面以藍墨色為基調,在浩瀚深邃的夜空下,火箭發射塔顯得更加宏偉。畫面左邊是一座巨大的發射塔架,塔架佔去了畫面的一半,與右邊火箭相互呼應,動靜對比。在芯二級凸面寫上“中國航天”四個大字,同時在整流罩上畫了五星紅旗。姚老師知道,火箭採用兩級半構型,由4個助推器、芯一級、芯二級、飛船整流罩、逃逸塔組成,運載火箭點火后離開發射台升空的瞬間才是畫眼所在。動人心魂的情景出現了:運載衛星的巨型火箭,發出震耳欲聾的巨大轟鳴,耀眼的烈焰噴薄而出,如山呼,似海嘯,像驚雷,拔地而起,一飛沖天,直刺蒼穹!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坐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開創了新的裡程碑。當時姚老師在家裡觀看電視轉播,邊看邊打電話給我,說“小袁,楊利偉成功進入了太空,他是真正的航天英雄。楊利偉上天,代表著中國的科研生產力向世界跨進了很大的一步,當中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智慧和心血!”

我說:“姚老師您成功啦,終於完成了一幅從古至今沒有畫過的作品!您的新聞觸覺這麼敏銳,能第一時間創作出一幅反映我國火箭飛上太空的大畫。祝賀!祝賀!”姚老師說:“因為古代沒有火箭,所以古人沒有機會畫火箭。我們身處在好時代,有機會看到火箭,這也充分體現出中國科技水平和航天工業水平已邁上一個新台階、新高度,是國家實力顯著增強的集中表現。”

后來姚老師將參展后的《“神舟”英雄奏凱歌》,贈送給中國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該中心極為重視,專門安排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三位宇航員同姚老師見面,並回贈姚老師寫有“神箭”的約3米高火箭模型。

姚老師坦言說:“筆墨當隨時代,好的藝術精品一定是那些能夠滿足時代需要,反映社會訴求,並且遵循藝術規律、來源於生活的作品。隻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認可和喜愛,才會有藝術價值,得以廣泛流傳。雖然‘非典’不能到大自然寫生,但依然可以通過看電視和閱讀報紙來獲取信息。作品接地氣,就會充滿時代氣息。”

上一頁
(責編:魯婧、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