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乾隆八年,他就決定,要將內府收藏的書畫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首先將有關佛教和道教的作品,編撰成目錄《秘殿珠林》;第二年,包含全部書畫藏品的《石渠寶笈》開始編撰。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它將為存在了兩千年的中國宮廷書法繪畫收藏畫上一個句號。完成后的《石渠寶笈》,包括續編、三編共成書225冊。這是明清兩代,600年宮廷收藏的總結。也是歷代帝王收藏的最后規模。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大約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這就是中國古典書畫作品當時的最大規模。而乾隆皇帝最引為自豪的,當是數十載如一日地對歷代書法名帖的搜集了。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旬《伯遠帖》最為乾隆所鐘愛,乾隆十一年他將這三件東西藏在大內養心殿西暖閣內,並以“三希堂”名之。
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命將內府珍藏的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和馮承素所摹的《蘭亭序》四個真本,《戲鴻堂帖》中“柳公權書蘭亭序”原刻本、於敏中奉旨為這個原刻本填補闕筆的全本、董其昌的《蘭亭序》臨本,以及乾隆手臨董其昌《蘭亭序》本--一共八種《蘭亭序》本墨跡刻石,名“蘭亭八柱”。
除了書畫之外,乾隆皇帝還熱衷倡導青銅器的收藏和鑒賞。除了宮廷收藏,官僚士大夫中普遍形成了嗜古收藏的風尚,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收藏大家和古文字學家。他們不僅親自鑒定考証,而且還著錄摹拓,著書立說,相互辯駁,於是隨之而來的考據之學又大行其道。此風一起,影響了差不多將近200年的收藏界和知識界。
乾隆的收藏之富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單純從收藏的數量來看,乾隆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皇帝。一份1816年的清單顯示,當時有15000幅字畫裝飾著從北京紫禁城到察哈爾的皇宮,其中有2/3是1644年以后的作品。真的應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句古話了,這不僅記錄了那一時代國力的空前強盛,也深深打上了乾隆皇帝追求宏偉氣象、艷麗繁復的審美情趣的烙印。
作為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四,他收藏藝術品的熱情絕不下於乾隆。到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民眾因無法看到這些珍貴的藝術品而廣有不滿,紛紛抱怨歐洲大師的畫作深藏在光線不良的凡爾賽宮殿中,外面的人既領略不到藝術的美,也起不到鼓舞藝術創作和開啟民智的作用。法國政府為了平息民怒,選了110件畫作於1750年10月在盧森堡宮公開展覽。這是乾隆十五年的事情。
到了二十世紀,乾隆皇帝的收藏隨著故宮博物館的成立才公眾化,這時歐洲近代化又過去了兩百年。
狂熱的古今藝術品收藏家
乾隆皇帝堪稱一個狂熱的古今藝術品收藏家,連同他從其父祖那裡繼承來的字畫珍玩在內,畢其一生所搜集的稀世珍品數量之巨,舉世無雙。有些收藏,來自臣仆的貢獻。乾隆二度南巡時,以禮部尚書銜在籍食俸的“江南大老”沈德潛前往接駕,一次就進獻書畫七件:董其昌行書兩冊、文征明山水一卷、唐寅山水一卷、王鑒山水一軸、惲壽平花卉一軸、王?山水一軸。和王申進的金佛更是碩大無朋,“長可數尺許,舁入闕中”。以貢品之精備受乾隆青睞的總督李侍堯曾被治罪抄家,結果抄出“黃金佛三座、珍珠葡萄一架、珊瑚樹四尺者三株”,都是准備呈獻的貢品。
當然,乾隆的收藏品,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內府制造的。乾隆皇帝尤其愛玉成癖,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致力於玉器的生產和收藏,因此乾隆朝收藏的玉器甚豐。僅一件“大禹治水”的玉山,將玉料從新疆經水路運到北京,后又轉運到揚州,制成后又運回紫禁城,就先后用去10年時間。這座超大型玉雕,高九尺五寸,重一萬零七百多斤,堪稱玉器之王。現在這座玉山就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接受游人們的檢閱。同時接受檢閱的還有上萬件大小玉器,這多半是乾隆時期收藏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