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油畫百年回顧
“藝術世界”:注重對藝術本體的探索
19世紀90年代初,一群受過高等美術教育的年輕人組織了“藝術世界”團體。這個跨世紀的藝術團體,既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和虛偽創作,也對“巡回畫派”后期局限不滿,他們更注重對藝術本體的探索。
代表作品:《列賓的肖像》1900年 馬利亞溫
馬利亞溫曾在皇家美術學院接受過正規而長期的訓練,但其作品筆觸自由奔放,色彩絢麗,充滿激情與表現力,與正統學院藝術有很大差異。他曾在1897年隨列賓學畫。這幅《列賓的肖像》運用現實主義風格,生動記錄了一個“繪畫的時刻”——列賓左手拿著畫板,正在創作中,他也許只是短暫休息一下,隨時會再繼續畫下去。
二戰前:社會現實主義
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社會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藝術家們肯定現實,面向生活,反映在作品中是歌頌正面人物和社會新氣象的樂觀主義精神面貌。
代表作品:《芭蕾女演員勒柏辛斯卡婭的肖像》1939年 阿·格拉西莫夫
阿·格拉西莫夫曾獲4次斯大林獎金,還曾獲列寧勛章和紅旗勛章。《芭蕾女演員勒柏辛斯卡婭的肖像》藝術技法嫻熟,人物氣質拿捏准確,畫面空間感處理精彩,是這一時期人物肖像畫的代表性作品。
60到80年代:現實主義表現更豐富
這一時期,出現了對現實主義風格的多種理解和探索。涌現出了“嚴肅的現實主義”、“親切的現實主義”等流派。理論家把這一時期的美術歸納為“藝術思維形式”,作品往往具有寓意性和哲理思考的特點,強調聯想,不推崇真實的再現。
代表作品:《五月九日(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1973—1975年 莫伊謝延科
莫伊謝延科曾經歷過戰火,這讓他看到人民的悲歡離合,也更珍惜勝利的喜悅。《五月九日(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中一家人團聚在陽台,帶著勛章的老年人緬懷往事。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