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铜释迦牟尼佛坐像。11世纪,高11.5厘米。此尊造像左手结禅定印, 右手施触地印, 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金刚宝座中间刻地母证佛成道、摩罗阻止失败的场景,两侧有象、狮子护法。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官网。
2/17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铜释迦牟尼佛坐像。9世纪,高11厘米。此尊造像面相方圆,大眼镶银,鼻梁矮平,唇镶红铜。袒右肩,披袈裟,袈裟衣纹以规律化的弧线表示。左手握衣角,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束腰莲座上。造像采用银镶嵌技术,为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风格。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官网。
3/17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鎏金铜毗卢佛坐像。12世纪,高12厘米。毗卢佛头戴宝冠, 发髻顶端饰绿松石。五官棱角分明, 大眼嵌银,具有印度人的特点。双耳后的宝缯呈扇形,十分别致。袒上身, 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落,绕两臂后垂搭于台座上。双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官网。
4/17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 永乐(1403—1424年),高21厘米。此尊造像束发, 戴五叶冠, 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持宝瓶,坐于莲座之上。根据造像仪轨,此像右脚下应踩一小莲台。莲座满布细长饱满的仰覆莲瓣,座上缘及下缘各饰一圈联珠纹。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官网。
5/17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6/17龙门石窟宾阳南洞主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7/17龙门石窟宾阳北洞主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8/17龙门石窟摩崖三佛龛之未来佛,右手施与愿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9/17龙门石窟某洞主尊,施禅定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10/17慈善寺1号窟右尊佛像,施禅定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11/17慈善寺1号窟左尊佛像,施禅定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12/17慈善寺2号窟主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13/17延安市清凉山万佛寺三世佛,左边的为施无畏印,中间的为说法印,右边的为禅定印。(图片转自逾淮之橘博客页面)
14/17智拳印── 两拳放在胸前,左拳包于右拳中,两手食指并竖,食指尖相合,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专用的手印,也称为最上菩提印或毗卢大智印。(图片来源于网络)
15/17降魔印:又称“触地印”,即用法力来降伏恶魔。相传释迦牟尼在苦修的日子里,恶魔不愿他得道成佛,便不断地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释迦牟尼排除干扰,终于得道,恶魔不信,释加牟尼伸出左手指触地,求大地作证,地神证明其确已得道,才使恶魔溃退,故称此印相为“降魔印”。具体手势是:左手自然下垂,食指伸直指向地面,掌心向内,指尖和地面相触(也有使用右手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16/17合掌印:在胸前合起两手掌心,十指相贴。这是佛教徒极其常见的印相,每逢佛事或是寒喧招呼时都用此印相。合掌印寓示莲华的蓓蕾,象征成佛者的佛性或希望成佛者的菩提心即信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17/17说法印:以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无名指)扣圈,其余各指自然伸展,表示佛在说法。相传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郊外首次说法时,就用这个印相。(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