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求學中央美術學院和進入海軍階段的藝術風格、表現對象的轉變奠定藝術成熟和不斷變革的基礎
1958年22歲的李寶林抱著對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報考了美術學院,同年被魯迅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雙雙錄取,李寶林自小打下的童子功得到了最直接的肯定。后來他選擇了大師雲集的中央美術學院,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郭味渠、李斛、劉凌倉、蕭淑芳等先生,而今成為了自己的老師,於李寶林而言無疑是如魚得水。他不但遇上了藝術上整體提高的最大契機,而且美院老師們那種強烈的發展中國畫的使命精神,更是令他有了一種精神家園似的歸屬感。
葉淺予先生常對學生們說:“面向世界不是不要民族性和地域性,拿不起毛筆,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修養,發展與創新從何談起!”他認為藝術需要貼近、深入生活、從而創造生活。上學期間李寶林隨葉淺予先生去了洛陽、西安等地進行藝術考察和寫生,還在李可染先生的帶領下在頤和園對景寫生了一個月,並記住了先生一句后來讓他受用終生的話“畫畫首先要定下心來”。上學期間,他的寫生作品《眾香界》在《北京日報》發表,龍門石窟巨幅寫生受到師友一致好評,畢業創作《露營之歌》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展,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贊。李寶林是個好學生,不但品學兼優,還是黨員和優秀學生干部。畢業分配時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但是為了藝術,他主動要求當了兵,穿上了海軍的戎裝,一去就是與北京相去萬裡的南疆海島,好好地體驗起了生活。
“這種選擇還是出於使命感。”李寶林先生說,“一定要成為一個創造新生活的實踐者,要體驗到時代氣息,發現生活的真善美,然后才能畫出創造性的作品來。”一年后一組《下放當兵》的寫生作品發表在了《人民海軍報》,對自己的生活體驗交了一份藝術的小結。海島的生活是辛苦的,尤其在幾十年前的那個時候,最奢侈的享受就是從熱得象個烤箱似的鐵皮護衛艦裡出來,沖個涼后躺在樹陰下休息片刻。這種“奢侈享受”李寶林整整享受了14年。這14個年頭裡他創作出了《瞄破千張靶紙》、《戰台風》、《政委》、《誓言》、等大型作品參加全軍和全國的重要展覽,還有《第一封家信》、《西沙海戰》等與他人合作的水墨連環畫出版發行,成績可謂豐碩。然而更讓他受用的是14年來與那麼多朴實、可愛的水兵相處,他們默默無聞的盡心奉獻,讓自己的靈魂感到了淨化,對名利場上那些蠅營狗苟之事視若草芥。14年來與大海打交道,心胸被寬廣無邊,波瀾壯闊的大海打開了。他笑著對我們說:“心胸寬廣對一個山水畫家來講,相當重要。可以說沒有大胸襟,就沒有大山水,你的胸襟有多大,你的作品的氣勢就有多大。”這對李寶林先生后來轉行專攻山水畫的幫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大海一望無際的波濤,礁石的厚重與滄桑,讓他找到自己的線條和皴法。狂風巨浪的激情,催生了他后來筆下立體視線的山水作品。他將視線中的滔天巨浪演繹為了北疆的高寒博大,峰巒林立的蒼山雲水。也許這就是他作為李可染學派重要傳人,卻開啟了自家陣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