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
著名批評家楊衛是在85思潮時期成長起來的,那時,他是剛剛畢業的中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那個時期,但卻是受到85思潮時期啟蒙思想的影響,在採訪中,楊衛說道:“那時藝術家的創作狀態都是很單純的,當時藝術家所追求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啟蒙的精神。隨著89年現代藝術大展的一聲槍響,80年代的思想啟蒙運動乍然而止。而最重要的是,這個結束並不是自然的過度,是被動的過度。在美術史上,這一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象征著中國社會的轉型,這個轉型不是自然的轉型,這一槍相當於是把八十年代終結了,因為不再允許你那樣了。”
“所以90年之后,我們的藝術家身份掉了一個方向,不再談論一些前衛性,社會批判性、先鋒性,當然在底下可以,可是主流社會已經沒有了。和八十年代由上至下的一種運動已經是完全不同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80年代,‘85時期’的文化部部長是王蒙,中宣部部長是朱厚澤,這些都是非常先鋒的人物。盡管在90年代之后,我們還在談論這種思想,但是已經有點兒饒了。”
在楊衛看來,中國藝術在經歷了89年的轉折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雖然都處在地下發展狀態,但這個時候,中國藝術,藝術家的身份已經在開始發生轉向了。顧振清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為我們明確了中國藝術家在近30年來身份的轉向變化和這些變化的節點:“最開始藝術家身份是意識形態的前線的宣傳干事,他必須擔當起思想宣傳戰線的好多任務,無論是在美協系統還是軍隊干部,還是畫院,很多國家意識形態的工作都要參與,包括歌頌型的,歌舞升平型的工作;另一個是他們創作作品要作為國家禮物贈送給外賓,還有就是新年或者是節假日的一種贈品,這個也是他們的工作任務。”
“后來慢慢改變了,藝術家形成了一種群體,抱團取暖的一種自發性的組織,就是在八十年代,但是這種抱團組織由於集體虛幻的夢想破滅又在九十年代演化為藝術家追求個體生存。藝術家跑到圓明園從賣一張小畫開始獲得了經濟獨立,經濟獨立又獲得了人格獨立,自己的風格和形式的獨立,最早的一批藝術家包括方力鈞、楊少斌、岳敏君、徐如濤等等,他們確定為中國第一批離開體制,在體制外進行生存的藝術家,后來又產生了東村等等,藝術家個體化生存的經驗使得中國藝術變了一個很大的面貌,集體主義的面貌開始消失、消退,個體化的藝術面貌走到前台,關注個性,藝術本質意義凸顯在藝術的語境當中,這個是九十年代帶來的個體主義的解放。”
“98年到05年一個很大變化就是策展人的出現,又讓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個體藝術家的身份從地下不公開走到了地上和公開,也就是體制外生存成了一個社會能夠認同或者支持的方式,不再是被貶低或者是歧視的一種生活方式,這造成了中國當代藝術更快的一個成長。”
“到了05年以后藝術家開始走向了民營道路,就是資本出場了,資本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從05年到12年八年期間形成中國明星藝術家的造星機制,讓很多在學術上成功的藝術家同樣成為市場明星、社會名流、時尚人物,這是藝術家身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