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納·貝格 描繪半世紀鄉村生活--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維爾納·貝格 描繪半世紀鄉村生活

2013年01月09日10:0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維爾納·貝格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鄉村生活是他繪畫的主角。 實習生 翟超 攝

  ■ 賞析

  《萬聖節》 (1934年)

  這是維爾納·貝格代表作之一。鄉村生活中的萬聖節同樣具有安靜的力量。貝格用色清冷神秘,使作品醒目可見,同時具有安靜、穩定的效果。此外,作品主題直逼畫布邊沿,甚至有跳出畫框的視覺效果。

  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半個世紀的鄉村生活成就了奧地利藝術家維爾納·貝格在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兩大藝術領地的成就。近日,“維爾納·貝格——從表現主義到波普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的近90件作品展現了他從表現主義到波普藝術的藝術人生。不過,在維爾納·貝格美術館館長薛荷看來,貝格的波普藝術追求的並不是商業價值,而是具有簡練、簡約的畫風。

  據悉,該展於1月14日在中國美術館結束之后還將赴上海繼續展出。

  鄉村生活成就兩種藝術風格

  維爾納·貝格從貿易、經濟學轉而從事藝術。26歲時,貝格夫婦倆買下了魯塔農庄,此后半個世紀裡,既當農民又當藝術家。

  這樣的鄉村生活卻給了維爾納·貝格無數的創作靈感。

  在貝格的外孫、同時也是維爾納·貝格美術館館長薛荷看來,外祖父從1930年左右才開始主要從事藝術,當時西方藝壇已經有很多流派。維爾納·貝格當時就認識到隻有自覺地接近自然,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而外祖父遠離城市喧囂到農村生活的大背景,恰恰成就了其獨特風格,完成了表現主義到波普藝術的轉變。

  “表現主義是他藝術的源頭,而在后來他的風格越來越接近波普藝術,”薛荷告訴記者,為此此次來中國首展,展覽的主題便定在了從表現主義到波普藝術的轉變軌跡之上。展出的70多件油畫及16件版畫作品分早年、強烈的色彩等四部分展現其創作轉變。類似1933年創作的《乞討的孩子》、1934年的《萬聖節》等作品,有著明顯的表現主義意味,用色清冷神秘,卻達到安靜、穩定的效果。而上世紀50年代以來創作的作品卻開始傾向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並不追求商業價值

  盡管維爾納·貝格形成了兩種風格,但他創作中的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卻有著一種完美的銜接,甚至他的波普藝術也不同於通常意義上安迪·沃霍爾的波普。類似《火車裡》等作品用非常簡練、簡約的筆觸表現畫面。

  薛荷告訴記者,之所以在維爾納·貝格去世后后人將其后期創作歸入波普藝術,是因為他的創作畫面、筆法非常簡練、簡約,這種簡約風格正是波普藝術所追求的。與此同時,貝格對於日常生活的青睞,也是日后波普藝術所追求的,“這種簡單生活、簡單語言是此后波普藝術所追求的。”

  不過盡管同是波普藝術,但薛荷否認其外祖父的這種波普對后來美國波普藝術的影響,“他追求的並不是商業價值、廣告價值。”

  ■ 人物小傳

  維爾納·貝格(1904-1981)

  出生於德國,后取得奧地利國籍。畫畫是其從小的夢想。但少年時的他先在工廠實習,后學習貿易、政治經濟學。只是藝術之夢從未遠離他。23歲時,他終於如願來到維也納學院學習繪畫。1930年10月6日,貝格夫婦倆買下了魯塔農庄。此后半個世紀裡,鄉村生活成為其繪畫的主角。作為一種式微的農業生活的見証人與記錄者,他的作品至今保留在大量藝術館內。

(責任編輯: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