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15周年馆藏展的时代记忆【2】--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

广东美术馆15周年馆藏展的时代记忆【2】

2013年02月07日08:49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手机看新闻

  颂: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突出

  在以“颂”为主题的数个展厅中,都是以 50、60、70年代的广东创作为主,反应的是当时集体主义、关心国家命运的时代特征,作品基本上呈现出他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表达。这些作品是以广东视角和立场为主线钩沉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和艺术的发展史。

潘鹤、梁明诚、唐大禧 《创业者》中国画 117x238.5cm 1973年

  这件作品是三位雕塑家合作画的中国画,可以看到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具有雕塑的味道。这种情况是文革期间的特有现象,因为在当时一般人都要下乡劳动,能够画画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别说雕塑或者是卖钱了。而这幅画的产生是当时广东地区有一个交易会组织了一批画家回省城画画,作粉饰社会之用。据潘鹤介绍,当时就是根据毛主席“只有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动力”号召,所以作品的主题便是歌颂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虽然这幅作品画得很好,却没有被当年的全国美展选上,原因则是主题不是围绕领袖题材展开。

徐匡 《决不允许奴隶制复辟》 版画 72x104cm 1974年

  这件作品是文革时期的典型作品,印刷量很大。当时正是批林批孔的时代,作品便是在“林彪事件”之后创造的。美术馆是从拍卖会上获得这幅作品,但在当时的拍卖现场居然没有人举牌竞拍,流派了。后来广东美术馆是以底价购得这幅作品。实际上这幅作品做得非常好,作者徐匡是我国解放后著名的四川版画家。

王般若 《小鸟天堂》 中国画 33x59cm 1964年

  《小鸟天堂》是王般若在60年代很著名的一幅作品,画家是中国画研究会的主力,当时他曾与岭南画派在学术上有分歧,各持对立的艺术创作观点。岭南画派认为要创新,而王般若则认为要坚守传统。

招炽挺、吾启中、陈衍宁、张绍城 《南海长城》 17.5x23x12 连环画 1964年

  这组作品是当时在美院附中被称为“四大小天王”的招炽挺、吾启中、陈衍宁、张绍城共同创作的。这组作品是他们附中的毕业创作,所以创作这套作品的时候他们才17、18岁,十分年轻,但是画作水平却很高。相比起的现在的年轻人,那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作画水平确实很高,十分值得年轻艺术家与年轻的艺术学子学习。

冯钢百 《手持毛选的女青年》 油画 73×61cm  1964年

  这幅是冯钢百的作品,他是最长寿的油画家,直至101岁才与世长辞。他最早与莫斯科学习油画,之后留学美国,回国后于广州艺专任教。他有个特别的作画习惯便是“没有模特不画”,所以在30年代有一批学现代主义画风的学生就把他轰出课室。但是他也代表了一种研究规范的教学模式。据艺术家的女儿说,当时他们画静物的时候,会做一个只有一个孔透光的木箱子;画风景的时候规定同一个时间画画,严格按照一个光源下进行练习。是一种典型的学院古典主义教学。

潘嘉俊 《我是海燕》 油画 127x85cm 1972年

  《我是海燕》是文革期间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之作,当时的印刷量极其大。很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都会向广东美术馆借用作品。作者潘嘉俊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是二十多岁,十分年轻。相比于当时困难的创作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如那个时代般,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创造。

陈永锵 《鱼跃图》中国画 137x68cm 1972年

  《鱼跃图》是一幅经典的花鸟画与文革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它是曾任广州画院院长陈永锵最早成名的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了。作品创作于文革期间,但陈永锵是花鸟画家,为了符合当时的时代主题,花鸟画同样也要完成反应时代生活的主题。陈永锵怎么变通呢?可以看到画的上方加了几个渔民,与当时的“科学养鱼”相呼应。实际上,从画面可以看出,陈永锵主要还是想画花鸟画,但是纯粹的花鸟画脱离当时的时代主题,没有为政治服务,没有为社会服务,文革期间很难进入去全国美展。所以艺术家采取了这样的折衷方式。

  这也代表了文革期间很多画家的一种创作状态,如果不这样做,连画画的条件都没有。如果画家的创造符合文革精神,会得到相对好的作画条件,国家也会给艺术家一段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期间吃住不愁。当时的社会教授的工资也就四五十块钱,但有条件画画与没条件画画相差很远。

廖冰兄 《自嘲》 中国画 83x58cm 1979年

  广东美术馆收藏的这幅《自嘲》是廖冰兄1999年重画的作品,当时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廖冰兄还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一场展览,十分轰动,可能是这么久以来唯一一场要排着队进场看画的展览。

李仁杰 《点点滴滴记心头》 油画 108x82 1974年

  《点点滴滴记心头》这幅作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许很普通,但是在文革期间这件作品却不普通。从人物形象上说,文革期间都是高大全、红光亮的领袖英雄形象,在文革四人帮横行的时代背景下,广东女画家李仁杰却在1974年创作了一个十分安静祥和的人物形象,整个画面充满抒情的气氛。所以这幅作品后来被评为文革期间“最抒情的画”,受到广大普通群众的欢迎。江郁之打趣介绍到,那个时候在画作看到一个美女都很难,基本上都是模式化、生硬化、男性化的女性形象,所以这幅作品的温柔宁静的女性形象确实在那个年代触动了很多人的心。文革后再看这幅作品,魅力依然不减,创作者的眼光确实很独到。

(责任编辑:孙石磊、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