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墨收藏以故宮博物院為主,卻也僅存明清兩朝的御墨收藏。林歡介紹,故宮收藏最早的墨算是明宣德時期的墨,永樂之前的墨都沒有確定的故宮傳世收藏,隻有清朝仿永樂墨,橢圓形,上面刻著“大明永樂年制”。
就目前看來,明朝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御墨主要在宣德、成化、隆慶、萬歷四個時期,而且是黑墨少,彩墨多。“那時候墨造出來就是為了使用,彩墨用的少,相對比黑墨也要結實一點,所以留下來的多一些,黑墨造的多,反而留下來的少。《乾隆檔案》也記載著,把明朝遺存下來的破的、裂的黑墨全部都搗碎,重新揉揉捏捏就變成乾隆的墨了。”林歡告訴雅昌藝術網記者,其實現存故宮御墨收藏明朝數量並不多,也有專家開玩笑的說:“這還得歸功於當年乾隆皇帝手下留情,沒有把所有的明朝御墨給砸碎了。”在建國之后,老收藏家們也陸續向故宮捐贈過明朝御墨,與原有明朝留存下來的御墨構成了如今故宮收藏的明朝御墨。
明朝后期宮廷多政治斗爭,皇帝少理朝政,用墨量不大,作為制作御墨的司禮監也就不再繼續制墨,留存下來的墨就更少了。一直到清朝,皇帝開始干實事兒,設立了單獨的機構“御書處”,主要印書,也負責制墨,才開啟了清朝御墨收藏的序幕。
清康熙 蘭台精英墨,長7.1cm,寬1.7cm,厚0.7cm。
墨長方形。正面陰文填金楷書“蘭薹精英”四字。背面陰文填金楷書“康熙乙亥”四字款,下陰文填藍“織造臣曹寅監制”七字款。此墨質地堅實細膩,藍彩內蘊,體現了清初墨品的質感及當時崇尚簡潔而不事繁華的審美取向。
清雍正 葉公侶樂志圖墨,清雍正,長7cm,寬1.8cm,厚0.7cm。
墨長方形,墨面填金楷書“樂志圖”三字,下題陽文楷書“歙葉公侶監制”款,墨背雕飾螭紋,墨側題陽文楷書 “雍正乙巳年夏月”。制墨者以“樂志圖”為銘或反映了特定歷史背景下文人韜晦自守的心態。
康熙時期的御墨樣式並不繁雜,墨的正面多刻以“萬壽無疆”“天章彩幻”等固定的四個字,以祝福皇帝長壽、或者夸皇帝文採好等詞匯,墨的背面則刻一株鬆樹或者幾條龍,這是康熙時期地方進貢墨的樣式,所以現在能夠看到的康熙時期流行的墨大部分都是固定的圖案。到了雍正時期,開始覺得這樣的形式過於簡單,就開始在原有字和圖案基礎上,加小米粒大的珍珠,亦或是在墨的周邊畫一圈螭龍、夔龍圖案,再涂上金色,就更漂亮也更加有檔次了。
而到了乾隆時期,御墨的制作開始變得繁雜起來,傳統的樣式就逐漸被摒棄,日常用墨和收藏御墨也開始出現明確的劃分:“現在大量存在的是一種叫作淳化宣的墨,一種是一個小人拱手作揖,被用作日常使用;有一些舍不得用的墨則加入了另外的設計,就像比較有名的72月令、64御園景等,把三山五園主要風景都精選了做到墨上。”這就是如今清朝收藏中值得稱道的多套御墨。
當然,即使收藏數量龐大,但御墨對於故宮的藏品來說依然算是小項,對於皇帝來說也主要還是為畫畫、寫字服務。而在儲藏地點來看,清朝的御墨收藏則主要分布於四個區域,包括養心殿三希堂的東面宮殿、乾清宮的輔殿懋勤殿、慈寧宮和建福宮西側的古董房。養心殿和乾清宮毫無疑問是皇帝所在之處,古董房一直是儲存文玩之處,算是清宮的庫房,所以留存御墨也說的通;而慈寧宮區域所留存的墨多以彩墨為主,專家猜測原因可能是給太后抄佛經、畫畫使用而留存。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