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雕刻:古典家具研究的活化石

馮靜、付娟

2015年09月17日08:3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雕刻:古典家具研究的活化石

浮雕是古典家具中使用最多的雕刻技法。

  浮雕是古典家具中使用最多的雕刻技法。

清式家具以“滿雕”為特色,突出濃墨重彩的雕刻美感。

  清式家具以“滿雕”為特色,突出濃墨重彩的雕刻美感。

雕刻在硬木家具的裝飾手法中佔據首要地位,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色彩。

  雕刻在硬木家具的裝飾手法中佔據首要地位,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色彩。

手工雕刻讓家具更顯神韻。

  手工雕刻讓家具更顯神韻。

功能齊全的工具保証了雕刻效果。

  功能齊全的工具保証了雕刻效果。

  從商周到明清,由木雕演變形成的家具人文印記

  在紅木家具的諸多加工工藝中,雕刻是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工藝。不同於其他技法,雕刻賦予了木材各種形態,加諸各種情感寄托,使家具成為文化信息的傳遞者,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証者,也成為諸多藝術內涵的傳承者。在當今紅木家具的雕刻研究中,其雕刻內容和題材,不僅展示了明清以來精湛的工藝水平,諸多題材也承載了制作者、使用者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不同使用環境下的審美趣味。如今的雕刻工藝,更是在工具進步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在題材上更具創新探索,展現當代文化審美取向。

  雕刻歷史

  古典家具的歷史印記

  雕刻工藝在我國歷史久遠。早在商周時代,青銅器上已可見到夔紋、雲紋等精美圖案,初期木器也具有了裝飾性和實用性的家具雛形。到戰國時期,木雕工藝已由簡單刻紋和雕花板的陰刻,發展到立體圓雕工藝。我國的木雕工藝,大多用於建筑和家具以及宗教雕刻,明清時期,堅韌細膩的木材被大量發現並廣泛使用,更推動了木雕工藝的成熟和應用。浙江東陽的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浙江溫州、上海和福建等地的黃楊木雕、南京仿古木雕、山東曲阜楷木雕,多種風格流派木雕工藝,為家具雕刻提供了豐富的基礎。

  在明清硬木家具出現之前,雕刻工藝已經應用在家具制作過程中。在明中期之后的漆器家具,其花卉鳥獸的團,就是在反復髹成的厚漆上雕刻,剔犀、剔紅、剔彩、款彩等工藝大量使用,其中雕刻就是畫龍點睛的核心工藝。而硬木家具的雕刻工藝,其美學價值也遠超過其家具價值本身。

  在明清家具專家王世襄看來:“雕刻在硬木家具的裝飾手法中佔首要地位,因為大多數紋樣都是靠雕刻做出來的。”正是由於雕刻這種核心的工藝地位,雕刻手法是否到位,成為古代家具制作過程中衡量匠師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區分不同地區、不同流派的顯著標志,在后人的諸多研究中,雕刻的手法、題材的不同,也是分辨家具年代、使用歷史、收藏價值的標准之一。

  例如,在明朝以及清初期,明式家具的雕刻崇尚流動線條,並在靠背等顯著位置附之以“點睛之筆”的紋飾使家具充滿活力﹔而清式家具的雕刻則題材豐富、內容豐滿,雕刻極力表現奢華與繁縟,以達到熱烈華麗的審美效果,表現不同時代的不同審美取向﹔不同流派中,蘇式家具中雕刻也大多用小塊堆嵌,整版大面積雕刻的極為少見,而廣作家具以及清后期的宮廷家具吸收了西方藝術豪華而瑰麗的裝飾工藝,將木雕雕刻藝術發揮到極致,其裝飾題材非常豐富,出現一些西方色彩裝飾紋樣,西番蓮紋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雕刻又逐漸出現一些減工的做法,如陰陽額、拉空花板凳,在道光、咸豐時廣為流行,致使許多雕刻裝飾十分粗糙簡陋。技法、題材的變遷,雕刻工藝的變化見証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審美變化,成為古典家具以及古典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雕刻美學

  從整體到局部

  對於紅木家具而言,雕刻工藝對於整件家具的美學貢獻並非在於所雕刻部位,家具的整體線條、雕刻部位的點睛意味、技藝高超的雕刻內容,都賦予了家具獨特的美學特征。

  明清家具在結構線條上,已經充分運用雕刻技術。傳統家具的線腳無外乎平面、凸面、凹面,線條無非陽線和陰線,隻用簡單的線刻和浮雕技術便可以實現,但是在腿足、牙板、牙條等部位不同線腳的運用,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裝飾效果,使家具富有韻律。如羅鍋棖、三彎腿、透光、彭牙、鼓腿、內翻馬蹄、雲紋牙頭、鼓釘這些部位,既是家具上不可缺少的結構,保証家具的堅實穩固,也是家具上不露痕跡的裝飾和點綴,腿足肩部的獸面、牙板上的雕螭紋、鳳紋、花草紋等紋飾,隻需施加簡單的雕刻便可實現,使家具在靜態中充滿流動之美,顯著位置的“點睛之筆”,更賦予了家具生命和意義象征。

  當明式家具發展到清式家具,繁復華貴的滿雕工藝,將雕刻技術的工巧之美發揚到極致。在雕刻部位上,清式家具在不常用的部位,例如扶手處、束腰處,都施以濃墨重彩的雕刻,而且雕刻內容和主題更多了象征權貴和大富大貴色彩的題材,一些在明式家具象征吉祥的幾何或佛教圖案如萬字、如意、連環等,在清式家具中往往被寫實的祥瑞圖案代替。此外,清式家具還將雕刻工藝與鑲嵌工藝結合起來,將象牙、玉石等多種材料雕刻並鑲嵌到家具上,達到出神入化、嘆為觀止的境地。

  在雕刻工藝中,雕刻題材成為如今從業者和研究者看重的部分,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使用者的欣賞趣味。明清家具專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將雕刻題材分為十二類,在如今的紅木家具雕刻工藝中,題材的傳承與創新也是從業者突破的角度之一。然而在創新中,也需要遵循經典原則,否則隻會浪費木材、貽笑大方。

  明清家具研究專家周京南曾表示:“我見過一家企業生產的一款精美的小圓桌,用料純粹,結構很精美,但是其表面雕刻的是觀音菩薩、羅漢、如來等形象,將這些形象雕刻在推杯 換盞的酒桌上,顯然不了解佛教經典。希望行業內企業能夠深入了解古典家具文化內涵,免得做出此類庸俗的舉動。”

  雕刻工藝

  傳承古法 細節之美

  對於家具之美,古今中外歷來講究的是精致細膩,而不是粗?之美。明清家具在“美玉無瑕”的材質上,依靠雕刻工藝,賦予家居美感和韻味,這其中離不開早起打樣時的匠心獨運,更離不開實際操作時的精湛手工。

  如今機器流水作業的行業中,雕刻成為考驗器物是否精美的細節之一。據名佳紅木董事長張正基介紹,雕刻要氣韻,層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順,棱角要出清。他介紹說:“蘇作家具的雕刻不僅要求圓潤流暢,棱角分明,達到形似,而且還要神似,講求氣韻生動。”在行業中,手工雕刻作品被公認為更具鑒賞性和收藏性,其家具則更具有藝術價值。

  在實際操作中,機器雕刻可以通過精確的數據操作,讓花紋的深淺、大小、凹凸等方面做得更為精准和統一,但是有些雕刻,如多層次透雕、不規則題材時,還需要通過工匠的雙手來賦予雕刻生命。例如,機器雕刻與人工雕刻可以從落刀的線條、毛茬兒痕跡看出。不同於機器整齊劃一的雕刻,手工雕刻總會留下“個人色彩”,而一些非對稱的圖案,例如人物、動物表情,都需要神態生動自然,而機器雕刻出來則顯得呆板。此外,一些工藝復雜的雕刻工藝,需要多層雕刻手法重疊結合起來,例如多層浮雕、浮雕與圓雕結合等,隻能通過手工來完成。

  雕刻工藝,並非隻需刻刀即成,還需要精湛的打磨工藝相輔相成。在行業中,素有“三分雕工七分磨工”的說法。家具的線、面需要通過打磨來最終定型,而雕刻的神韻更是要靠打磨來完美體現。在打磨過程中,雕刻的全部棱角、紋理、層次都要打磨到,雕板的毛茬兒、倒刺被打磨掉,露出最終的神韻。打磨要做到面面俱到、線線俱到,還要保証棱角分明,不能磨偏了、磨沒了,可以說,打磨將賦予家具最終的生命。對於雕刻工藝而言,打磨的作用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打磨不到位或打磨過度,之前的工作全部白費。

  如今,工具的進步讓技藝更為純熟。據勁飛紅木董事長吳新建介紹,工具的進步讓雕刻更為細膩,例如古典硬木家具上常見的四層雲龍紋,現在可以做到七層或八層,更為生動傳神。打磨工使用的工具從150號砂紙到1800號砂紙不等,保証家具表面更為細膩,而且,目前勁飛紅木的打磨工人酬勞方式為按小時計算,而非按件計算,保証工人盡心打磨到位。

  雕刻技法

  四種常見技法凸顯雕刻美感

  根據《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介紹,木雕工藝常見的技法有線刻、浮雕、透雕和圓雕。

  用刻刀在木料上刻出紋飾,因為刻痕陷入木料之內,這種技法被稱作“陰刻”或“線刻”。有的還在陰刻線內填入石綠或鐵紅等顏料。線刻裝飾中還有一種陽線,即將線周圍的木料去掉,使線凸出來,多用於桌子腿和牙子上的圍邊起線。

  浮雕則是指花紋高於底面的一種雕刻形式,形成半立體的形象,在家具裝飾中用得最多。浮雕是介於繪畫和圓雕兩者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可分為高浮雕、中浮雕、低浮雕等。《明清家具式樣圖鑒》中介紹,傳統浮雕一般採用“三遠法”(即平遠、深遠、高遠)進行構圖,適宜表現場面復雜的山水風景、樓台殿閣、街市等。浮雕的地子可處理為“平地”或“錦地”。其中,高浮雕是最薄、最淺的浮雕,又叫“薄肉雕”。典型的高浮雕是硬幣上的圖案,在治印和彩石(壽山石刻、青田石刻)雕中,這種很淺的浮雕叫“薄意”,許多家具上也有很淺的高浮雕裝飾。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一般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單面雕,有的雙面雕,一般有邊框的稱為鏤空花板。透雕又被稱為“鎪活”或“鎪花”,主要用於家具的花牙板。根據《明清家具式樣圖鑒》介紹,其制作手法是將圖案畫在棉紙上,再貼在木板上,在圖案的空白處打一個孔,將鋼鋸絲穿入,反復拉動,沿著圖案的輪廓將空白處的木料“鎪”走,這樣做好的半成品還需要專門的匠師再進行刻畫。雕花板子一般用於家具的牙板、圍欄、環板、屏心、花板等部位。

  圓雕是完全立體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須雕出,一般無背景,有實在的面積,可以從四周圍任何角度欣賞。紅木家具的端頭、柱頭、腿足、底座等,有的用人物、動物、植物等圖案的,採用的就是圓雕裝飾,這樣的裝飾多出現在廣式家具中。還有一種半圓雕的技法,用來表現帶有背景的人物形象,其特點是主要形象用圓雕技法,次要形象和場景用浮雕或刻線來表現。

  雕刻工具

  利其器,美其物

  傳統紅木家具的雕刻工藝需要工具主要有刨、鑿、銼及劃線用的“勒子”等。其中,家具上的各種線腳是依靠專用的線刨以及各種銼刀雕刻出來,在木銼之中,有一種叫螞蟻銼的,木工常用它來作為局部接口和小料的處理,也是用來線腳加工的專用工具。

  在實際操作中,為了適應雕刻圖案各種線條的要求,工匠會使用角度不同、刀片薄厚不一的銼刀工具﹔這些工具有平刀、圓刀、三角刀、刮刀等類型,每種類型因口刃的大小又分不同的規格。如果尺寸不合,還需要工匠自己制作工具。每完成一件家具,大約要使用到上百種刀具。

  紅木文化溯源之旅項目報道組:

  出品人/監制:張學冬 項目總監、組長:孫志華 內容總策劃:安峰 記者:馮靜、付娟 編輯:劉朗 新媒體傳播:裴旋 外聯主任:陳文菊

  專家顧問:海岩、張德祥、陳寶光、周京南、楊波、鄧雪鬆、曾永杰

  D10-D11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馮靜

  D10-D11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李飛

(責編:魏欣寧、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