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80后博物館攝影師走紅 專為文物拍藝術照(圖)

2015年09月16日0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80后博物館攝影師走紅 專為文物拍藝術照(圖)

點擊進入下一頁

點擊進入下一頁

  毗瓦巴像 張林攝於首都博物館

  生活中,他叫張林,是故宮博物院工作剛滿一年的年輕人﹔微博上,他叫“柳葉氘”,是博物館圈子裡知名度頗高的攝影師。全國20個省份、數十家一級博物館、十幾萬張照片——文物與博物館的美好,通過他的表達被更多人接納與贊美。

  失望的調查激發責任感

  張林對博物館最初的印象來自於年幼時游覽上海、參觀上海博物館的回憶,“對展品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非常清楚地記得上海博物館外的玻璃幕牆 倒映著天空和城市的影像,光影流動令人神往。”令張林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2007年,陰差陽錯、機緣巧合之下,他考進了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學專業。

  大學四年,學習努力的張林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但真正對他產生震撼、讓他對博物館行業有了更深層理解的,卻是大一暑假一次實踐考察的經歷。“其 實,那只是一次非常基礎的調查,考察的是北京市民對博物館行業的認識、熟悉程度。”2008年,張林與同學們共同設計並在北京十幾家博物館內、外發放了上 百份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你去過博物館嗎”、“你經常去博物館嗎”、“原本收費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后,您去博物館的次數有何變化”等問題。

  調查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發放出了100多份問卷,結果發現經常去博物館的調查對象還不到兩位數,有逛博物館習慣的人幾乎沒有。”對這樣的結 果,張林感到有點小小的失望,“在2008年,博物館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竟是如此的小眾。”但他也反思自己,“我在上大學讀博物館學專業之前,對這個行業也 幾乎是毫不了解的。”這也激發了張林的斗志,“如何讓博物館為社會公眾接受、了解,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這是一個熱愛自己專業的博物館人的責任!”

  為文物拍張“藝術照”

  張林從高中起就愛好攝影,但真正拿起相機走進博物館是在念大學以后。當時,國家博物館正在改擴建,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城優質文物展品的“集中 營”,張林也就成了首博的“常客”。大二,張林在首博觀展時,在文物修復展示環節,捕捉到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鏡頭:一塊古老殘缺、浸泡在蒸餾水中的 織物,在傾瀉的光線下,與水中的倒影共同形成了一個線條溫柔、色澤美麗的“沙丘”。“古舊的文物在光線與拍攝角度的配合下,能在鏡頭裡形成如此美好的造 型,這給我帶來了震撼。”

  在這張照片的啟發下,張林開始在博物館裡捕光捉影,為文物們留下美麗的“藝術照”。一次拍攝首博龍泉窯展的過程中,一件殘破到看不出原有器型的 梅瓶標本引起了他的注意,“梅瓶表面是青玉色釉面,瓷器內部的白色襯托出清純的感覺,配合著展覽絹色的背景,給人帶來清新脫俗的層次感。”拍出的照片效果 果然沒有令他失望:不僅畫面的配色和層次極佳,標本邊緣的線條還構成了一個非常別致的造型,“特別像是珠穆朗瑪峰的北坡。”捕捉到了這麼巧妙、美好的畫 面,讓張林信心大增,決定認認真真創作一些文物攝影的佳作。

  攝影師“柳葉氘”走紅微博

  張林的博物館攝影作品真正為許多人知曉,是在“柳葉氘”微博走紅之后。2011年,成績優異的張林被母校保送至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就讀考古及博 物館學專業夏商周考古方向。其實早在本科期間,張林把自己的許多“得意之作”都上傳到了人人網的相冊,引起了不少同學、朋友的贊賞。這讓張林萌生出了一個 念頭,把自己的作品出一本博物館攝影集。張林將出書的想法向一位老師征求意見,這位老師提出建議,“直接出書有點冒險,不如將作品上傳到剛剛流行不久的微 博,在公共平台發布,看看人們的反應。”張林覺得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便開始使用“柳葉氘”的微博賬號展示博物館攝影作品。此后,在微博上的佳作頻出讓 “柳葉氘”成了博物館圈子裡知名度最高的攝影師之一,尤其是他拍攝的“館記”系列,更是擁有大批擁躉。

  令張林自己特別滿意的一幅拍攝於首都博物館的明代毗瓦巴像,被他命名為《以手定日》。“以手定日”其實是藏傳佛教的一個傳說,講述了上師毗瓦巴 曾與賣酒女打賭以手定住太陽的故事。而陳列於首博的明代造像左手高舉、食指指天,表現的正是這個場景。拍攝毗瓦巴像時,張林另辟蹊徑,沒有直攝佛像的正 面,而是選擇了背面,以仰望的角度“望其項背”,體現了一種敬慕感。令人拍案稱絕的是,毗瓦巴的食指正對圓形的光源,猶如手指太陽,暗合“以手定日”的主 題。展覽的燈光,經過四周展櫃玻璃的映照、反射,在毗瓦巴像周身形成了顧盼呼應的繽紛光斑,整幅畫面夢幻般流光溢彩、光影浮動。

  到目前為止,張林的“博物之旅”一共涉及20個省份。全國百余家一級博物館,他已拍攝了大半。

  萬裡挑一入職故宮

  作為一個考古文博專業的學生,張林在讀書時也參與過不少考古實踐。比如在鄭州西郊發現了龍山時期至西周五六個堆積層的文化遺存,其中包括當時居 民的生活區和墓葬區。比如參與隋唐洛陽城工程應天門的西闕門的發掘工作,“這裡本是一個被當地人稱作‘武則天的梳妝台’的小土丘,經過我們的發掘,一座與 故宮午門形制相似的闕門出現在眼前。我們還在城牆腳下發現了一個有大量宋代貨幣的窖藏。”雖然有著較為豐富的考古實踐經歷,但在畢業擇業時,經過慎重考 慮,張林還是決定選擇進入能讓文物為社會公眾知曉的博物館平台。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擁有180萬件文物藏品。故宮是眾多考古、文博專業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平台, 張林也是其中之一。張林回憶,進入故宮的競爭是激烈的,“第一輪筆試共有9000多人參加,考試時佔滿了北京林業大學的整棟教學樓。”經過層層選拔,張林 最終被故宮挑中,為自己的7年大學生涯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工作一年有余,古老的故宮和朝氣的團隊讓張林對博物館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讓博物館為公眾熟知,融入人們的生活是尋求發展的必然。”而微博上年輕的人氣博主、博物館攝影師“柳葉氘”,正在致力於此。

  孫樂琪 來源:北京晚報

(責編:魏欣寧、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