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組圖鑒賞:北京歷史的博物印記【5】

魏 薇

2014年03月31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歷史的博物印記(美哉·華夏博物之旅)

  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

  在展廳內,有一尊觀音菩薩像特別引人注目,她就是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

  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庄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姿勢自然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

  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水月觀音之由來,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

  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流傳開來,成為后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見到。

  北宋以后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后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常見的水月觀音造型為:游戲坐姿,十分隨意,肩臂之間披帛纏繞,胸前懸挂串珠裝飾,身后背景為一輪圓月,手中拿著淨瓶和柳枝,后面有竹林山泉。這種景象常出現於壁畫或佛教雕塑中,金銅佛像和瓷塑像的表現則更為簡單。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后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志。

  “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並受到世俗的崇拜與欣賞。

  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須。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魯婧、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