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點鼠標,把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的油畫《家裡送來的包裹》放入購物車,可以像亞馬遜上的其他商品那樣,選擇禮物是否包裝,是否由亞馬遜隔天配送,是否加入亞馬遜心願單。但你還需要足夠的膽量和資金去埋單:這幅畫售價485萬美元!
這是網站在售的最貴的一幅藝術品,其他在亞馬遜網上出售的5萬多件藝術品中,售價高於1萬美元的有3178件,低於99美元的有786件,其他的價格都在兩者之間。好在選擇很多,你可以從超過150家畫廊的4500名藝術家手中,買入原創或限量版的藝術作品。從梵高、沃霍爾、克裡姆特、畢加索的僅售10美元的印刷品,到那幅數百萬美元的天價之作,其中大部分作品的售價在500∼2500美元之間。
在網站上挑選,你可以選擇藝術門類,是素描、版畫、攝影或是其他媒介﹔是抽象、自然、人物、動物、建筑等﹔是印象派、當代藝術、現實主義等,或是指定藝術家以及畫框、尺寸和顏色,進行搜索查詢。下單時讓人難免掙扎,能做出參考判斷的僅有一張放大了的jpg圖像。不管是幾百美元,還是上萬美元,得失全看老天爺是否眷顧。
事實上,亞馬遜並非直接把藝術品賣給買家,而是創造了一個畫廊與個人用戶間進行交易的市場,因而相對免於承擔風險。把藝術品放進“購物車”,給網站帶來不少的瀏覽量——但亞馬遜上線的藝術品交易平台,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賣出藝術品,尤其是那些高達7位數名畫?
第二次試水
Amazon Art是“老店新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期間有很多網站銷售過藝術品,比較知名的有全球第一家藝術品電子交易平台artnet.com,亞馬遜也在其中。
當時,亞馬遜與蘇富比拍賣行合作成立了一家專營藝術品的公司,僅僅維持了16個月就宣告結束,亞馬遜在2001年選擇了退出。eBay、雅虎(35.59, 0.14, 0.39%)和一些創業公司如eHummer,也曾先后涉足在線零售藝術品,但一年過后幾家公司都宣布撤手。
業內人士認為亞馬遜“重操舊業” 是為提高獲利而嘗試多元化的一個冒險行動。傳統業務趨於飽和,電商增速放緩,亞馬遜雖然在2013年第4季度虧損700萬美元,但這家公司一直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不斷邁進:有哪家賣百貨的零售商能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簽署6億美元的雲計算合同?成為Netflix公司的競爭對手?你甚至找不出一家零售公司在硬件領域可以和蘋果競爭。而販賣藝術品卻和亞馬遜一直以來“成長優先,后有盈利”的策略不謀而合。
何況目前沒有任何一家主流的電商能夠佔領這個市場,而業內的競爭態勢正在加劇。最負盛名的佳士得、蘇富比早已將網上拍賣作為傳統銷售的延伸,自稱領跑者的Artnet也已在網上陳列了1700個畫廊並在去年拍賣了價值1500萬美元的作品。其他幾家新興的,Paddle 8融資400萬美元,Artspace融資1220萬美元,2012年在柏林推出的Auctionata達到2270萬美元。就連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Costo也推出了類似的藝術品銷售網站,出售馬蒂斯和夏加爾的印刷版畫,或是美國當代畫家的原創作品。
盡管不少畫廊和藝術品交易商對亞馬遜發出的合作請求採取了不回應的態度——他們擔憂的是,亞馬遜無法有品位地展示出那些珍貴的藝術作品,但市場還是對亞馬遜做了積極的回應:開張首日,就有超過4萬件藝術品上架,超過150家畫廊和藝術品交易商開店,陳列藝術家超過4500人,其中包括了定價250萬美元的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這些被邀請上線的畫廊,以小型規模的為主,像是Eleven Rivington、On Stellar Rays、Vogt Gallery、Zach Feur等等。也有一些大型的畫廊沒有觀望,使用“假名”登陸了亞馬遜藝術市場,可以避免經營失敗而影響公司的聲譽。但它們得到的共同好處是,獲得亞馬遜免費會員的資格直到2014年底,之后亞馬遜將向這些畫廊收取每月100美元的會員費。
畫廊看中的是通過線上渠道吸引新藏家。根據藝術品保險公司Hiscox發布的2013年度報告,全球藝術品的網上銷售額為8.7億美元,不到全球藝術品交易總額560億美元的2%,發展潛力巨大。其中,72%藝術品在線零售的參與者是新藏家,而新藏家正是所有畫廊孜孜以求的方向。紐約一家畫廊的老板尼克·勞倫斯認為:“這是與大眾接觸的一個理想平台。很多人可以不必再遠赴紐約購買藝術品,相反,他們可能會在亞馬遜網站上發現自己心儀的東西。” 而且,藏家們無需走入畫廊和拍賣會,就可以坐在電腦前輕鬆完成藝術品交易,無需支付保証金和任何佣金。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