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消費品?
但是,銷售書籍和烤肉架容易,要賣藝術品的難度就大多了。藝術品不是剛需,不能用普通商品的邏輯判斷。亞馬遜甚至被詬病為形成了一定的反作用——沒有帶動真正藝術品的銷售,反倒拉低了市場水平。
就在亞馬遜開賣藝術品的第二天,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件藝術品出現在亞馬遜藝術網站是一種侮辱,會讓它掉價﹔電商平台更適合“海報、低質量的石版畫、絲網版畫”,而非“真正的藝術品”。以藝術為導向的投資公司“蒙太奇財經”總裁詹姆斯·赫吉斯也認為,“版畫、幾聯畫、再版畫也許已經是這個市場的低端部分了,但是,亞馬遜上還有低端部分裡的低端。”
“價格”是亞馬遜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200美元商品名錄裡,你可以找到一些不錯的東西,像自然歷史插圖畫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的作品,他繪制的鳥類圖鑒被稱作“美國國寶”。如果你想在這“撿漏”,還有雷恩·亨弗裡的鋼筆速寫,隻要1美元。因為買家大多是抱著“買著玩”的心態網購,中低價位的成交價格使得藝術品裝飾性更強,升值空間有限。不過評論家警告亞馬遜的買家:“雖然偶爾傳出數千美元買到一件藝術品,然后以數百萬美元賣出的故事,但最好以趣聞視之,因為這只是極少數故事。買家也不應期望,買進一幅畫作后幾個月或數年,就能輕鬆賣出。”
這些跡象表明,亞馬遜藝術的主要客戶還是“藝術品消費者”,而非專業的藝術品收藏家。如果把藝術品市場劃分為收藏、投資領域和消費品市場,在這個金字塔結構的行業裡,前者是一個塔尖的小眾市場,后者是金字塔的底部。在歐美傳統的藝術品市場,78%都是5000美元以下的東西。而在傳統拍賣大廳裡賣5000元以下的東西,那是要虧本的。傳統拍賣行在高昂的運營成本面前,難以匯集小資本買家,互聯網恰恰滿足了這些小客戶。亞馬遜想要抓住、發力的便是在線下還沒有成規模開發的平價藝術品市場。如果上千萬的客戶在選購生活用品的同時能夠順便看看藝術品,那麼對於藝術作品的普及和推廣作用將是很大的。況且真正的藝術品市場,最主要的核心價值不是投資、不是升值,而是一種消費體驗。
亞馬遜瞄上藝術品終究帶來了變化:傳統畫廊永遠無法想象自己的商品每天可以被40萬消費者關注。耐心培養用戶習慣,終有收獲的一天,就好像亞馬遜從在線賣書開始,接著開始在線賣 DVD、電子設備、衣物、食品及一切之前難以想象會在互聯網上開賣的東西。
藝術市場調查公司Skate預測,低端藝術品市場將會主要轉戰網絡,藝術品平價市場借此也將進一步擴大規模。亞馬遜的介入,更像是一種順勢而為。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