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畫家的“中國夢”
——釣魚島是中國神聖領土,主權不容侵犯
在一間創作巨幅書畫作品的工作室,一百多平米的空間專門騰出一整面牆做成移動畫板。此刻,一幅10米*3米的巨幅山水長卷傾瀉而下,成為整個工作室奪人眼球的景致。而畫面表現的內容,則更為激蕩人心:
數不盡的中國漁船齊聚釣魚島附近海域,大小不一的五星紅旗挂起在漁船高高的桅杆頂:迎風招展、獵獵飛揚。縱深處望過去,幾座美麗的島嶼錯落有致,蔚藍的海平面巍然延向遠方,連通了十三億中華兒女的自尊、自信、自強……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幅於庄嚴中表達出洶涌澎湃的氣勢,於泰然中顯示出堅不可摧的意志,極富蒼雄偉壯美感的巨幅畫作:《中國釣魚島》,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藝術前輩之手。
他叫陳昔未,1929年出生於浙江海鹽,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我國當代杰出的山水畫家、美術教育家。他的書畫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曾選送多個國家並被海內外人士收藏。即便不畫這幅名為《中國釣魚島》的巨作,他也早已著作等身,成就斐然。然而,這位身材瘦小的藝術前輩不僅步履矯健、行動敏捷,和他強健的體魄相對應的,更是來自精神深層的強健。六十多年來的筆耕不輟讓他繼承了古往今來許多大藝術家“人書俱老”的優秀傳統,但他依然不願止步。中國現代畫壇進行衰年變法成為一代宗師的齊白石、黃賓虹等藝術家,是他內心推崇的榜樣。
在他心中,有一個波瀾壯闊的夢想……
同心筑夢 眾志成城
陳昔未先生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幼年時就受到良好的國學、書畫教育,也表現出較高的才華。然而,他的絕大部分童年和少年時光,並不能安然享受讀書習畫帶來的樂趣,舊中國的積貧積弱、外敵入侵、國難當頭和山河破碎的現實,是落在每一個有血性、有良知的中國人身上不可承受之痛。陳昔未先生的求學歷程,一直伴隨著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
陳昔未先生的青年時期,正逢新中國成立前后。當時,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是新中國最頂尖的美術殿堂,那裡有中國畫壇很有聲望的藝術大師劉海粟、顏文樑、汪聲遠等人執教。陳昔未先生在上海美專、蘇州美專求學期間,系統的學習了西洋畫、中國畫乃至書法,為自己今后在藝術發展的道路上奠定了基礎。
1951年,陳昔未先生大學畢業。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的分配得到了最高級別的重視和禮遇。當時,國家急需人才,分配的宗旨是讓最合適的人才到最合適的崗位,也因此,陳昔未先生得以先后在文化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等單位工作,並最終把自己的發展和美術教育、美術創作緊密相連。“一個人不可能脫離開時代、脫離整體的大環境而讓自己得到良好發展,個人的命運總是和時代、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這是陳昔未先生始自兒時並在實踐中多次得以印証的人生座右銘。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時代的需求。得益於這種社會環境,中國的藝術家受到普遍尊重,並迎來了創作的春天,藝術作品也因藝術家的聲名鵲起一時洛陽紙貴。然而,再好的時代和環境也會滋生不良的現象。在很多人看來,名聲往往代表著藝術水准,一個人名氣越大,藝術水平就越高。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實,許多藝術工作者認為隻有不遺余力地宣傳和包裝,不斷提高自己的名聲,才能讓自己的藝術為人們所接受。然而,在多年的創作中,陳昔未先生卻一直堅持:“名聲一定要和自己的藝術水准相匹配,畫的好壞,不在於宣傳的力度大小,而是要時間的沉澱,凡真正的好作品自然會被大眾所認可。”因此,他極少宣傳自己,更多的時候,他不是沉寂畫案,仰視歷代前賢,縱橫百家、浸淫畫論,就是遍游名山大川,學習生活。
盡管沉潛多年,對外一向保持著謹慎和低調的行事風格,但每當和朋友們談起時事,看到“神十上天”、“蛟龍潛海”、“嫦娥落月”這些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夢想成為現實的場景時,陳昔未先生都會感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實現著國家的、民族的以及個人的夢想,當每個中國人同心筑夢時,一定會眾志成城。”
陳昔未先生的夢想,就是用手中的畫筆,繪出祖國的壯美河山……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