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回暖?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五缺一”【4】

關於2013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

邵建武

2014年01月13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冬咋去 春咋回(冷眼觀潮)

一般而言,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有一個規律,即3至5年一波小行情,5至8年一波大行情,但是,行情如何來臨?行情重點何在?行情走勢怎樣?卻是難以把握的,也不會是春光般人人有份,所以,從業者應當進一步練內功、找差距、想辦法,特別要在人員素質與企業文化上下力氣。其重心當是德性。

雖然好者甚夥,但收藏到底也只是小眾的事業,歷朝歷代真正稱得上是收藏家的,是極少數人,所以,在人來人往的拍賣會上,大家大多是過客,留下來的是文物與藝術品、是沉靜的心靈與清朗的文脈,不顧一切地逐利而為,難免浮躁,浮躁如浮雲,過眼即去。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面前,虛懷若谷才能如沐春風。

雖然買賣的是文物與藝術品,大家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從業者的才華高低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成敗與格局的大小。紅塵滾滾多為利來,無可厚非,但是,能不能在逐利的時候更高明些,多一點文化的追求?歲月匆匆多為事往,難以自持,但是,能不能在忙亂之余抽身自省,讓個性鮮明些?鮮明的個性往往意味著專業更深入,中國拍賣界要力戒平庸。

如何在拍品的征集中,有犀利的眼光?如何在拍品的介紹中,有獨特的角度?除了學養,還是學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從業者、參與者,也包括現在的旁觀者,都面臨一個讀史補課的要求。這些年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中出現的所有笑話、所有的偏差與缺憾,都可以追索到大家的知史不足。知史不足,便有了隨波逐流,便有了自以為是,便有了夸夸其談,便有了吃虧上當血本無歸的結局,便有了遺笑大方而不自知。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有買賣不完的東西,更有讀不完的書,想不完的事。

纏繞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德性問題主要是三個,一是贗品叢生問題(賣家),一是拖延付款問題(買家),一是中介做局問題(拍賣公司)。過去一年,在許多拍賣現場,總能若隱若現地看到拍賣公司與賣家聯手做局,最少是聽任賣家在現場多手哄抬物價。這一方面是因為市道不好好貨難找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拍賣公司沒有原則所為。在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企業的德性遠比個人的德性更為人們懷疑,也更需要大家重視。中介機構德性的提高,既需要機構本身由內向外的修養,也需要社會由外向內的監督。積重之返,要靠大家進一步夯實基礎,這需要個人、企業與社會監管形成合力,否則,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還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2013年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上有輕弱的陽光飄洒著,有幾絲暖意飄蕩著,有幾株寒梅開放著,給人些許慰藉、些許希望。然而,從長治久安計,從業者還是要努力耕耘,否則,冬咋去、春咋回呢?

上一頁
(責編:魯婧、赫英海)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