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錢嗎?不缺!雖然巨大的居民個人儲蓄額還較多地為存款取息,因為股市不興、樓市調控而導致的投資、投機資金卻有不少在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四周,實實在在,虎視眈眈。2013年,因為北京等地的拍賣公司幾無推出重器,一些機構與收藏家便外向而行,上海的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用822.9萬美元買了蘇軾的手札《功甫帖》,廣東中山的鄭華星在香港蘇富比以2.3644億港元請了《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大連的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2816.5萬美元買了畢加索的油畫《兩個小孩》。
缺人嗎?不缺!雖然這兩年市場不甚景氣,但無論你在北京、上海,還是在香港、紐約、倫敦,無論你是參加春秋兩季大拍,還是一月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小拍,還是全球任何一個古玩市場,甚至跳蚤市場,隻要其中可能有中國文物與藝術品,你都能在現場聽到有人講中文,都能見到陌生的中國人。以海外拍賣行高管的話來說,“總有新的客戶加入,而這些新客戶大多來自中國內地”。在每一次的市場調整期,大多是由新人進入掀起新一輪漲潮的,此所謂逢低入市。
缺物嗎?不缺!所以如此,就在於中華民族有著不曾中斷的悠久歷史,就在於中華民族有著不曾下降的創造能力,就在於中華民族有著不曾衰減的審美欲望,就在於中華民族有著不曾放棄的好奇心、包容性與借鑒力,中華古物博大精深,浩瀚無比。同時,中華民族也代有不肖子孫,在正人君子承續光大傳統的時候,他們卻為了一己之利而仿制著、偽造著,自遙遠的漢代以至如今,贗品不乏。這些年,隨著中國人收藏熱情的不斷澎湃,因為各種原因離境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已經踏上了回鄉之路,開始自然是贗品與低品質的居多,但是,隻要你不被這灘邊的濁水淹沒或嗆著,你就可能在未來擊水中流,在碧水藍天間揚帆。
缺需求嗎?不缺!中國曾經百余年由內外原因導致戰亂與動亂,新中國的成立,給了人們安全感﹔改革開放30余年,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中華民族又一次意氣風發,有了重振文脈的需求與能力,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從而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缺信心嗎?真缺!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在2012年大幅下滑,大體可以歸因於中國經濟整體調整的需求,或者說,上述幾個方面的“不缺”在信心缺乏的情況下,如同一個人缺了點精氣神,一下子變得有些無精打採。
人們常說,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年成交額最高也隻有區區900多億,而中國的股市一天的成交額是數以千億,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進入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資金變現能力遠不及股市資金,更何況,文物與藝術品有著無盡的魅力,一旦得手,便難舍難分,而股票只是一個在電腦上跳來跳去的數字。所以,此錢非彼錢。
行情好孬不管,目前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還總是人頭攢動,但是,是參與的人多,還是看熱鬧的人多,情形便有天壤之別。即便是那些天價成交的物件,也只是少數幾家喜歡、參與競投,這三兩家來否、舉牌否,對於成交價的高低是有決定作用的。所以,此人非彼人。
真正明顯的,是拍品難求,這在2013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上體現得很充分,僅以億元紀錄為例,在內地拍賣市場,2013年隻有1件拍品過億,2012年有5件,2011年有26件,2010年有20件。行情不好時,收藏者不願提供好東西,大的拍賣公司也不會積極地征集重器,免得聲譽與效益同時受影響。沒有好行情,就不會有多少好東西,此物非彼物。
這麼些年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依托中國經濟的騰飛而騰飛,也會隨著調整而調整,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昂揚,曾經被信心滿滿掩蓋的那些問題,曾經被喜悅陣陣沖淡了的那些問題,曾經因為泡沫膨脹而被忽略的那些問題,也包括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便一股腦兒地浮出來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業界人士理應有清醒的認識,有從頭再來的決心與努力。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