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現代名家>>劉春華
人民網>>書畫>>正文

往  事

2013年01月14日17:0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國慶晚會的伴奏

  國慶焰火晚會中還有一個大問題——跳舞的伴奏問題。跳集體舞是由廣場的大喇叭統一放音樂,各單位的人們隨統一播放的音樂跳就行。一場集體舞跳過后,廣場上的大喇叭就播放其它音樂、歌曲,聲音之大可謂驚天動地!各單位自己的節目就在這個時間、在自己的圈子中表演,也接受邀請到相鄰單位的圈子中去表演。可在統一播放的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中表演舞蹈,伴奏就得有更大的聲音,表演者才可聽到舞蹈的音樂旋律,不然就要亂營。那時沒有現在的錄音機可用。有條件的單位都是西洋樂隊,用最大的音量與廣場的大喇叭爭鳴,給表演者以節奏依據。而我們學院沒有這些,隻有手風琴、胡琴、笛子等民樂器,連一把音質高亢的小號也沒有。一九六三年剛來北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就見到表演舞蹈的同學跳著跳著節奏亂了,有的同學實在跳不下去就站在那兒不跳了,茫然的眼睛四下尋找著——在找音樂!尷尬和無奈——這給我留下極深印象。要學院置辦西 洋樂器,經費和人才都不現實。那時學院沒有正規樂隊,簡單的幾件樂器分散在各系各班的愛好者手中,他們有熱情,需要時呼之即來,湊到一起,吹打彈拉好不熱鬧,我也喜歡吹吹笛子,拉拉胡琴,平時也與這些同好者湊湊熱鬧。可我提任了學生會俱樂部主任一職,就不一樣了,大家為國慶晚會舞蹈伴奏的事著急,學生會主席王悅伯和文娛部長苟秉志老是對我嚷嚷,叫我想點辦法。我心裡也急,為能把伴奏舞蹈的音樂聲音加大,想的我頭都大了。印刷系的李要武平時和我都吹笛子,一次閑聊中聊到吹奏樂器時,談到簫、嗩吶,這些我都摸過,沒上台表演過,但哪個眼兒是什麼音都知道,也能吹出個調。我突然靈機一動,問他:“你會不會吹喇叭(嗩吶)?”他說:“沒吹過。”“你想不想試試?”“可以啊。”好了!我當即告訴他,喇叭並不難吹, 只是比笛子費力氣,他聽了也來了精神,嗩吶不貴,馬上申請,得到批准買了兩支。李要武在那之后的一段課余時間裡幾乎天天都鼓著腮,憋著紅臉練起了嗩吶,很快,他吹的有模有樣,我們又練了晚會上所有舞蹈節目的音樂。掌握其它樂器——王暉、伍京生的手風琴,孫德珊的大阮等同學照舊,加上李要武和我兩支嗩吶,為晚會舞蹈伴奏的樂隊就算組成,有些不倫不類,音色不能稱之有多美,但音量增加不少。在同學們的齊力鼓、吹、拉、撥之下,國慶晚會上的舞蹈節目順利演出,舞蹈演員(同學)們在我們的伴奏下,那整齊、婀娜多姿的舞步,那洋溢著入境神情的美麗臉龐,至今還印在記憶中。

  下鄉下廠調查

  我兼任學生會學習部長一職后,經過思考,認為我們學習部的任務是協助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地開展好同學們的課外活動。為使同學能了解教室外面的情況,計劃開展“專業成績下鄉下廠調查研究”這一活動。此想法學生會主席、副主席都非常支持,也得到院黨、團委的同意,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陳叔亮非常熱情,具體幫我們籌劃,並親自對各系的領導打招呼,要各系也積極支持學習部的這一活動。活動之后,在陳叔亮院長的要求督促下我寫了當年活動總結(這份總結寫完后忘記為什麼沒有上交,一直存在我手中,現附上一份當年總結的復印件,看是否有些參考價值)有些內容總結都有了,補充幾點:第一次去農村調查是個星期天,要求去的同學把群眾對每一件作品的意見都認真記錄下來。回來后應同學們要求,在教學樓二樓染織系找了幾間一時不用的教室,將帶下去的作品全部陳列出來做“調查匯報”展出,每件作品前擺上同學們記錄來的意見,正、反意見都原原本本工整寫出來,這引起同學和老師們的極大興趣,有些意見很生動。比如,陶瓷系有一把很被校內人看好的形狀很扁的茶壺,群眾意見有:“這把壺挺新鮮”,也有“這玩意兒(指壺嘴)像小雞雞”,也有“這像個夜壺”等等。

  第一次下鄉調查匯報展出后,引起不少同學的興趣,紛紛報名要求參加以后的“調查”。所以第二次參加人數比第一次多了不少。

  原本計劃還要去部隊舉辦調查展出。因為我們班全體參加全國第二屆體育運動會大型團體操《革命贊歌》的背景設計和施工工作,再也沒有休息時間可以利用,這之后接著參加社教(四清)工作隊,去部隊調查的願望沒能實現。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任文(實習生)、赫英海)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