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白玉大吉葫芦瓶
高 29 cm来源:美国私人藏家
葫芦,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寓意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吉祥之物。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大量对葫芦的记载,如《邶风》中的“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中的“齿如瓠犀”;《幽风》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中的“南有木,甘瓠累之”等。另《通考》
曰“周之始,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报本返始也。”其中的“匏”、“壶”、“甘瓠”均指葫芦。
葫芦为佛家“暗八仙”之一,同时也是道家的法器,道家也将理想的仙境称为“壶天”, 道家所津津乐道的海上仙山也是“形如壶器”。笃信道教并身体力行的诗人李白的《下途归石门旧居》诗曰:“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除实用功效外,葫芦因其独有的外形与特性,又被先人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葫芦之形状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大吉大利;葫芦读音似“福禄”,所以亦常用于祈福,祈求富贵绵延;葫芦枝“蔓”与“万”谐音,藤蔓绵延,“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又因葫芦多籽,籽粒众多,数而难尽,为绵延後代,子孙众多的象徵,而有多子多孙、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1644年明亡清兴,经过康雍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了乾隆时期,清王朝国力空前强盛,经济高度繁荣,祈祷吉祥富足也因此成了当时社会艺术的主流。葫芦因其优美的造型,美好的寓意,从而成为这种祈祷的载体,乾隆皇帝曾作诗咏叹了多件葫芦造型的器皿,“大吉”字样与“葫芦”造型相配合的设计也成为清代宫室较为典型及常用的吉祥图案。
此瓶取整块上等和田玉料制成,取葫芦瑞物为形,侈口,束腰鼓腹,底足高深外撇,器形硕大,丰润饱满,掏膛匀净,雕工精细。瓶盖饰如意耳,刻有团寿纹样,耳上套活环,细腻精巧。瓶身通体浅浮雕枝蔓花叶纹饰,枝叶茂盛,婉转舒展,重迭交错,画意工整流畅。瓶外壁上部以浅浮雕精琢“大吉”二字,两侧出耳,以硕大蝙蝠衔磬,祥蝠振翅,福临喜庆。下部浮雕开光“囍”字,接连玉磬纹饰,两侧高浮雕以“寿”字,寓意喜上加喜,福寿连年,万寿无疆,永无穷尽,彰显帝王尊贵。
两岸故宫藏有多件类似纹饰和形制的陈设器具,且所用材质丰富,有瓷质、玉质、铜质、掐丝珐琅以及各式镶嵌瓶等,此类形制于宫廷之中所受推崇之度,
可见一斑。此瓶端庄硕大,纹饰华丽繁缛,密而不乱,笔绘生动细腻,抛光精细,雕琢工艺超群,且不吝用材,集良材精工于一身,体现了造办处玉作工匠的严谨法度。
“福、寿、吉、庆、囍”俱全,整个器身彰显出富贵吉祥之气息,且体型硕大能保存完好极为难得,实乃清代宫廷陈设之佳器。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