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火车票
魏咏柏 文/图
数年前,我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淘宝时,无意中在一本泛黄的书籍中发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火车票。这张火车票右侧繁体写着“中华民国国有铁路北宁线”;此票显示的是从“锦县至秦皇岛”,等级为“三等”,票价为“三元零五分”;左侧写的是“当日可用过期作废”及“不准转借他人”字样。我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发现这张火车票没有印座位号。
经查,民国时期,铁路客车车厢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这是法定车厢,一般每趟车都会加挂。头等车一般是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坐的。座位为软座,铺着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并且一般带有卧铺车;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软座,设备较头等车略差。有单纯的座车,也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三等车的乘客更加广泛,全是硬座车,车座为木质硬座。以上三种车厢,全都是“无座”的,车票票面上只有发到站、票价、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所有乘客都是上车找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
巴金在《平津道上》里就描述了从天津坐火车到北平的情况。他买了一张三等车票,“三等车厢里的拥挤,简直使人想象不到。一开门就只看见到处是人头。”他提着大藤箱,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车厢,每看到一个空座,刚要坐,立即有人阻拦说“这里有人”。一直走到最后一节车厢,总算找到一个位子。
那时候,乘车的顺序是买票、候车、检票、上车找座。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整个过程都是争先恐后,熙熙攘攘的场景。那时也没有预售票制度,火车票都是现买。三种车厢的售票窗口是分开的,一般头等、二等售票窗口人不多,三等车售票窗口则是人山人海。检票上车的时候,还要懂“潜规则”。当你排着长队等待检票,快轮到你时,突然听到检票员大喊:“客满了,停止检票。”此时常出门的旅客并不慌张,只要上前递上车票时顺便递上一张钞票,检票员立即放行。
可见,民国时期,国人乘坐火车需拼命抢座,订座要额外花钱。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标配,而是一种特殊享受,要多花钱才能够得到。
来源:闽南日报
(原标题:一张民国火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