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清明上河图画眼是虹桥 寻遍大江南北再难觅

朱军营

2015年09月14日1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画眼是虹桥 寻遍大江南北再难觅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虹桥”为全木结构桥

  ■文/朱军营

  近日,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的重头戏之一,“石渠宝笈特展”引发观展热潮。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经过三年多的“休眠期”后再次问世,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热点。

  对于这幅画,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大概,5米多长的画卷,熙熙攘攘的闹市,一座木结构拱桥连接着汴水两岸,桥上商铺林立,车马络绎不绝。但是,若要问该画的“画眼”在哪里?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

  “虹桥”为何成画眼

  作为桥梁技术工程师,我的看法是,《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两岸的木拱结构飞桥,就是全画的“画眼”。因为这座木桥,不仅浓缩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也代表着我国古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东京梦华录·河道》中有这样的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三十。从东水门外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 飞虹……”经过唐寰澄等著名桥梁专家的研究推敲,《东京梦华录》 中所言的“虹桥”,就是《清明上河图》中拱桥的原型。若仔细看画,你会发现桥的两侧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曹鹏凉亭,这和历史上汴京城里“虹桥”的真实情形也是 一致的。

  外行人可能觉得,这样一座热热闹闹的拱桥,又不说明什么,但事实上,在没有精密量尺和结构力学理论做后盾的古代,搭建一架木拱虹桥,从择址、定 位、选料、开工、建造到完工,无数繁琐的工序全凭工匠的眼力和经验判断。古代又没有钢筋水泥,这么多木材的钻孔、木榫的衔接、整座桥的弧度,都必须有严格 的精度控制。所以说,我们看《清明上河图》,不能只是泛泛地看“汴京城的繁华”,看不看得懂这座“虹桥”,基本上就是区分内行和外行的标准之一吧。

  寻遍大江南北

  再难觅“虹桥”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普遍流行的桥梁是什么样子。众所周知,汴水从隋代开始就是江南漕运到北方的重要河道,北宋随着贸易经济发达,流经的船只大幅增加,这样一来,河上的平桥就成了阻碍船只顺利通行的障碍。

  所谓的“平桥”,就是桥面平趟的桥,距离河面近,且中间用桥墩支撑桥梁,这样一来,船只一多,时常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直到山东青州牢城的一个 离职小卒建造了北宋时期第一座名义上的“虹桥”,这才引起了人们注意。据记载,青州城西南山区有一条河,每年六七月多雨之季便会河水暴涨冲毁平桥,于是他 带人“累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载,桥不复坏。”(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一开始,汴梁城里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来自青州的这项“创新之举”的重要性,直到宿州有个叫陈希亮的官员在汴河上修了第一座“虹桥”之后,往来船 户和沿岸百姓皆交口赞誉,于是汴河上开始大量建造起虹桥来。最终,在汴河的汴梁段,也修了一座“虹桥”,于是便有了图中的这一画眼,也有了宋史中记载的 “自畿邑至于泗流,皆为飞桥”(《宋史·陈希亮传》)。

  想象一下,正在建造“虹桥”的汴京城,汴水两岸站满了建桥的能工巧匠,边上摆放着一根根巨大的圆木,河流之上,是已经架起一半的巨型木拱虹桥,斜飞向对岸,雄伟无比,往来市井叫卖声合着工匠们的号子,当是另一幅不输于《清明上河图》的盛世画卷。

  然而,汴河之上的繁华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金兵南下,“二王北狩”,宋室被迫南迁。似乎有意要和这种时代变局呼应,名噪一时的“虹桥”技术,也 几近失传。道理也很简单,金人占据北方后,南北经济往来被迫中断,作为交通大动脉的汴河自然也失去了原先的作用,几近干涸。毛之不存皮将焉附,汴河的干 涸,势必导致造桥技术的衰微。后世的人辗转寻遍中国大江南北,再也没有找到过相似的“虹桥”。

  直到1980年10月,《中国古桥技术史》 编写组的专家在浙闽山区又找到了失传的“虹桥”技术,不过,经过千年传承,“虹桥”技术已得到改进,以浙闽山区的“蜈蚣桥”为例,飞木从岸边斜挑而出,桥上多以瓦片压顶,形成遮风避雨的廊桥。

  不同版本的画

  有不一样的桥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画眼的“虹桥”,在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北宋张择端的原图中,“虹桥”为全木结构桥;在“明四家”之一仇英的仿摹本中,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桥取代,桥上市景已由张本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

  仇英原有两本 《清明上河图》藏清内府。其中一本连同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被伪满溥仪盗出宫后带至沈阳。1945年,溥仪携图出逃被截获,两本《清明上河图》及大量文物才幸免于难。1950年,鉴定家杨仁恺除发现了张择端的《清 明上河图》真迹外,还发现了仇本《清明上河图》,后张本被送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仇本留现辽宁博物馆收藏。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除展示了张本 投影外,仇本真迹展出达一个月。另一本连同清院本等7本《清明上河图》,迁至中国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在网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大多是清院本。清初明末,苏州大量仿制《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辨。清宫不得 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并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因此本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参照各 朝的仿本协作画成,故今人称之为清院本。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加之受西洋画风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从画面细节来看,结婚、戏台、船上生活、耍猴戏、虹桥、校场、饭馆、走索、小儿科、荡秋千、书画摊、画家、学堂、比武和鹿苑等等活动情节非常丰富。

  特别是“虹桥”上的市景,已由张本木桥上的几个草棚凉亭和仇本石桥上的几个木售货亭,演进为石桥上两排统一规范且固定的商店,形成了整齐而繁华 的桥上商业街区。由于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所画之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故在互联网上广为盛传,众多网站也经常误将此版本当作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赏阅传播。

  (本文选自“上海观察”)

(责编:潘佳佳、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