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6
亨德拉·古拿温 《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 油画画布 202 x 386 cm 成交价:2648万港元
亨德拉·古拿温的《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以1000万港元起拍,2200万港元落槌,2648万港元成交,此前为估价待询。
古拿温的《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备受瞩目、广受探讨的一幅巨匠杰作。本画作集古代神话、文学、哲学、戏剧效果等参考元素于一身,画面动人、题材丰富,完美彰显亨德拉作为满腔热忱的艺术家同时,亦为一位印尼诗人、政治活跃分子及爱国者,更反映其一生致力与不公义及殖民主义抗争的坚毅。本作画题《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描述了不朽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段关键情节。
亨德拉曾是印尼人民文化协会的积极分子。该协会因与印尼共产党关系密切,导致亨德拉一度锒铛入狱。从万隆卡本瓦鲁监狱无罪获释后,亨德拉迷上了峇里文化。神秘的峇里岛貌似不受殖民主义及爪哇的文化限制所影响,亨德拉由此迁居此地。尽管亨德拉经历了十三年牢狱之苦,他却在拘禁期间深研历史画作及印度-印尼文学,这也激发其创作出这幅取材自《摩诃婆罗多》的作品。
故事讲述半神人班度族与他们的凡人堂兄弟俱卢族之间的悲惨斗争。当俱卢族族长双目失明以致无法掌权治国,其老谋深算的儿子们再度挑起俱卢与班度神族两族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敌意。为歼灭对方,俱卢族挑战班度族进行一场掷骰子游戏,并偷偷在骰子上动了手脚以确保胜利。班度族的坚战因为好赌而接受了赌注。
在是幅作品中,亨德拉以直白切题的手法呈现故事高潮,描绘坚战百般痛苦、失去所有挚爱珍重的瞬间。他被迫放弃财富、领土、自由、手足及其爱妻黑公主,更导致班度族一度被流放森林十二年之久,并在放逐的第十三年被强制隐姓埋名。
本作画布面积庞大,与《摩诃婆罗多》这部共有九万节、历史上最长的史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印尼人迄今才对墨西哥的大型壁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硕大无朋的油彩画作略有听闻。然而,亨德拉采用宽大的画布,以此纪念自己重获身心自由。画中人物的铺排分布仿效希腊神殿三角楣饰上的大理石浮雕,横幅展示古代神话故事。亨德拉为针对性捕捉班度族衰落时的百感交集,把坚战的一折一磨描绘成一系列泉涌般的意识情景,在灾难的气氛笼罩下,纷乱无序的人物使整个故事跃然纸上。
《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凝结了坚战失去所依的沉重与悲凉。坚战曾被崇敬为威武不屈的神明,但在骰子游戏中显露出的性格缺陷让其神威饱受质疑。画作全景错综复杂、如梦似幻。画中人物中互相交流、肩摩毂击,密集布图犹如十八世纪印度细密画,当中许多以《摩诃婆罗多》为题材。以这幅细密画为例,班度与俱卢两族战士们各占一方,临军对垒。尽管《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为该细密画的放大版,观者却必须在色彩驳荦的构图中网举目张、细心观察当中末节,才得以设身处地去体会画中人物的处境,领略悲剧的深度。亨德拉通过加插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的人像与头像作为作品背景,凝造了史诗遗恨千古的涟漪效应,悲怆悸动着整个王朝。
黑公主受辱可谓画中最为凄美的场景。根据史诗记载,俱卢族的胜者揪着黑公主的头发,把她硬拖到皇室众人面前。皆因已婚女子的发丝乃神圣之物,此侮辱程度不可比拟,罪大恶极。接着,他们更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黑公主的衣物加以羞辱。亨德拉笔下的黑公主裸身站在画布中央并以其厚长的秀髪遮蔽身体局部,跟彼得·保罗·鲁本斯爵士《强劫留基伯的女儿们》中由裸女占据画面中央的构图十分相像。留基伯的女儿们四肢弯曲、双臂高举,剧烈地扭动身体,万般艰难地试图挣脱男人们的魔掌。与此同时,亨德拉描绘的黑公主左腿向右弯曲,腰部则向反方向转动,显露出她的不适。
意图不轨的男人从四面八方妄图接近黑公主,她却表现无惧,并向肥胖蒙面的人物投以高傲的目光。亨德拉以红色呈现拽着黑公主飘逸长发的禽兽粗壮的手,这正好跟在拉锯战中英勇反击的黑公主的蓝色纤指形成巧妙对比。受尽凌辱的黑公主保持沉着,不失其庄严典雅。而在画作右方,她再次出现,有如时过境迁。尽管脸带惊色,黑公主仍大胆面对抓住自己纤细胳膊的敌人。为了营造黑公主渐渐被耻辱淹没的氛围,亨德拉故意让敌人笨拙的身躯半掩她的身躯,并只以侧脸展示其花容。
如同神迹一般,印度教最重要神氏之一的黑天神赶至营救,变出源源不绝的布匹代替黑公主被剥掉的衣物。亨德拉把该神圣的礼物绘成蜡染布,此举彰显其作为印尼艺术家对印尼文化的忠贞不渝及民族自豪感。亨德拉的每一幅作品中都会出现蜡染布,那是他最钟爱珍重的东西。蜡染布除了常常被画家用作代表其祖国的象征,在此画作中也带有保护、正义、庄严及神助等象征意义。面对强夺蜡染布的无礼者,黑公主尝试用左手抓紧布匹以示反抗,其神圣的头发与布料在亨德拉的巧思安排下互相呼应。在这幻妙的瞬间,柔软的蜡染布搭上黑公主的右肩,乘着其滚滚青丝无尽地扭曲回转,飘向画布深处。
被亨德拉纳入此杰作中的印尼元素不只有蜡染布而已,当中还包括画中邪恶之人所戴的面具。这些面具是在爪哇与峇里盛行的爪哇面具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观者由此发现一个解读画作的新角度:亨德拉描绘的不仅仅是原本发生在公元前九世纪的《摩诃婆罗多》的节录,而是在正在演绎此历史场景的当代印尼演员,由此可以联想到图像符号学的内容:理论上而言,观者之所以能够剖析画作内容是因为他们潜意识对此类型图像非常熟悉。然而,亨德拉的画作机智风趣地推翻了这个理论。
观者可以在其他亨德拉于同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同样感受到画家在本作中洋溢的幽默感。《阿周那哺乳》乍眼一看或许好似一幅怪异的图像。在印度神话里,阿周那是一个虔诚尽责的男性人物,而他在画作中正在哺乳婴孩。观者自然会先入为主地把某些特定人物和其该有形象相连,而无法理解一个强大阳刚的神明如何能表现如此凡俗母性的一面。然而,观者必须尝试从表层理解该画作。在峇里戏剧里,阿周那一角通常由女性饰演,以求更能捕捉该神明的优雅。因此,亨德拉只是把峇里戏剧幕后的真实情况-一名身披戏服的女演员在哺乳——照实展现而已。亨德拉巧妙地揭开了诸神神秘的面纱,使其步下神坛,走入凡尘生活。
如此一来,《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既是在绘画舞台上的演员,也是在描绘半空中若隐若现的神明,既写实又梦幻。亨德拉透过画作悄悄评论人类对超自然事物的感知,指出我们会自然地以身处的环境周遭及时间点想象宗教故事,而文字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启迪新思。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