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泽摄影艺术评论集【2】--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专题>>邵华泽书法摄影展

邵华泽摄影艺术评论集【2】

2013年08月22日14:13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本不需要讲解的画册

——为《邵华泽海外儿童摄影集}出版而作

贺延光

不到两岁的我的儿子詹姆斯早上看到这本画册清样的时候很兴奋,他从里面认出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对躺在摇车里的小孩儿还能够叫他们“宝宝”,这是一本不需要我来讲解的画册。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他们看着陌生人的眼神,他们毫不掩饰地熟睡的样子,他们因新奇而欢笑,他们因欢笑而羞赧,他们用眼睛传达表情,他们用表情感染世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世界各地捕捉一个个纯真、灿烂的表情,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人目光中的温暖,这位老人就是这本画册的作者邵华泽。

邵老曾长期担任新闻界的高级领导干部,也是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作为晚辈,我与他相识,但并不熟识。让我对他从以前的仅是一般地尊重变为现在的特别敬重,不能不提及一件事。

去年底,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邵华泽同志做主题发言。当论述新闻摄影的几个标准时,邵老提到其中一个标准是“艺术性”,他的意思是,好的新闻照片必须对读者有感染力。就此,当时坐在台下的我有些不同意见,便和周围几个人议论:对新闻摄影提”艺术性”似不准确,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新闻照片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应强调它的现场感和视觉感染力才对,否则,可能误导人们会用衡量艺术品的眼光来评价新闻摄影作品。

过了不久,我突然接了一个电话:“你是延光同志吗?我是邵华泽。”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的电话? “听说你对我那个发言有点想法,我想再听听你的具体意见。”慌乱中,我只得尽量保持平静,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好象有点语无伦次。事情还没完。两天后,邵老又托人打电话,w将他的改动一字一句地念给我,并再次征求意见。

这种事,也许在邵老那儿很平常,但在我这儿,却让我感动至今。为什么?不仅是一位长者谦恭的君子风范,更由于他在后辈面前真诚展示出的一颗年轻的心。

邵老的这本《邵华泽海外儿童摄影集》,是不需要讲解的。

孩子们吃东西、学写字、做游戏、发现、表演、与成年人交流,就像我们每个人家中的相册,它记录了一点一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两个冰岛女孩儿在街道上较量车技,一个陌生人把相机对准他们, “吱”地一声,女孩儿停下车,回眸端详这个头发花白的东方老人,微笑并带着一丝诧异地打了个招呼;在意大利罗马的四河广场,不同肤色的三个女人意外相遇,正在相互问候间,她们的四个孩子也发现了彼此,惊讶、欢喜、新鲜,一瞬间,宝宝们发着只有他们能懂的声音招呼着对方,他们多么想跳下童车玩耍一番呀;两个正在大吃、特吃、嘴里塞满食物的澳大利亚宝宝一定没有想到,他们的吃相会被定格在最满足的一刹那,这个瞬间还保留了一点点莫名其妙: “能吃可笑吗?”

这一定是个慈祥和善的老人,他用镜头和孩子们沟通、亲近;这一定是个充满爱意的老人,他用快门记录孩子们的稚嫩、透明;这一定是个深藏童心的老人,他用温情来解码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就是我拿到这本画册的当天,俄罗斯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发生了恐怖分子劫持人质的严重事件,今天的消息说,死亡人数已达394人,其中至少有155名孩子,另有336名受伤儿童在医院接受治疗。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些阿富汗儿童、伊拉克儿童、刚果儿童、埃塞俄比亚儿童在战争中哭喊、在鲜血中悲泣、在伤痕中颤抖的画面。

儿童的痛苦是人类最脆弱的神经。我们无法忘记这些画面,是因为我们无法面对孩子的无助和无辜撒手不管,我们不忍看着我们的孩子在血雨腥风中挣扎!

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太多的动荡、恐怖和不安,成人间的故事正在殃及、破坏着他们的孩子平静的生活,我们想抹掉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我们还能够看到更多邵老镜头中那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吗?

我们能留给我们的孩子什么吗?没有污染的天空,无人践踏的草坪,清澈见底的溪流,欢畅淋漓的心情?我们常常一边给孩子们创造着优越的条件,一边又不知不觉地毁了他们的希望。

让硝烟别再飘到孩子们的饭桌边,让艾滋病别再混进孩子们的血液里,让沙漠里的尘埃别再迷了孩子们的眼睛,让狰狞的面孔别再惊扰孩子们的梦境

祝愿我们的祈祷都能梦想成真吧!

我的儿子詹姆斯也很喜欢照相,拿着傻瓜相机学着大人的样子照来照去,但他每次都把相机拿反了,他跌跌撞撞地跑着,他的镜头里会有什么呢?

邵老的这本画册是不需要讲解的。他给我们保留了一片纯净的天空,还有这片天空中明媚温暖的阳光。

2004年5月

(作者时为中国青年报社图片总监,高级编辑)

(责编:鲁婧、张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