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演员成龙欲捐徽派古建筑给新加坡一所大学,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成龙有意向将6栋徽派古宅捐给黄山市,再次引发公众对徽州古建筑保护的关注。
黄山市的前身是徽州地区,这里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徽派建筑的故乡。记者近日在黄山市采访时了解到,此事之所以吸引眼球,除了成龙的明星效应外,还有笼罩在徽派古建筑身上的诸多光环。
古徽州的“标识”
“看到马头墙就知道到了徽州”
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皖南地区、江西婺源的古徽州区域以及浙江淳安、江西浮梁等毗邻地区,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黄山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8032处,占全省的32%,其中皖南古民居6264幢,有669幢列入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许多游客都认为,看到马头墙就到了古徽州。 ”黄山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洪祖根介绍,徽州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建筑独具一格,其中粉墙、黛瓦、马头墙以及砖木石雕、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洪祖根介绍,徽州古建筑一直以来受人追捧,主要体现在其自身价值上:一是用材考究,比如有的建筑采用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厘米的整块大木料作月梁,有的建筑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有的建筑开凿出10米多长、5米多宽的整块大石板作台阶,还有的建筑大量采用名贵木材,这些用材如今已不多见,本身价值不菲;二是装饰精美,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三雕”,表现内容广泛,雕刻手法多样,比如有的木雕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浓缩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于一体,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艺术;三是结构独特,砖木结构的徽派古建筑大多“先起屋架后封墙”,有的整幢建筑木结构不用一个钉子,全部用榫头连接。
徽州人的“名片”
“从房子可识别主人身份地位”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七分之四,有“无徽不成镇”之说。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明介绍,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踞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纷纷将大量资本带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投入就是大兴土木,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
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徽派古建专家程极悦介绍,古徽州历来重教崇文,徽商有“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求理于建筑,寄情于房舍,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促进了徽派建筑广泛流传、名声大噪。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派建筑就是徽州人的名片,人们从建筑规模、结构、装饰等方面,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通常来说,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越高,房子被后人保存下来的概率就越大,其价值也越高。 ”徽州区呈坎灵山旅游公司董事长方顺来认为,徽州古民居是全国七大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许多保存下来的老房子,其价值根本无法衡量。比如有的老房子中一件“三雕”构件,其价值足以超过现在盖一幢新房子所花的费用。
徽文化的“符号”
“老祖宗传下的宝贝不能丢”
“徽派古民居既是徽州人安身立命的建筑物,更是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伯山介绍,1999年,黟县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全球首次把古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年后,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子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介绍,徽派建筑之所以历久弥香、受人追捧,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农耕文明社会后期较为成熟的一大传统建筑样式,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徽文化精华,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比如,徽派古民居中的“天井”,既满足了通风、透光、排水的居家需求,又通过“四水归堂”设计,取意“肥水不外流”,体现人们聚财思富的美好憧憬。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徜徉在黄山古村落,随处可见的这些楹联以及不经意间发现的种种文化烙印,无不折射出徽州古建筑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在宏村承志堂,前厅的两个侧门上方都别出心裁地雕了一个“商”字形图案。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图案像倒挂的元宝,寓意“财源滚滚”。同时,古时商人的地位在三教九流之外,房子的主人心有不平便想出此策: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到我家来都要从我“商人”的脚下经过。
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和传承,万万不能随意糟蹋和丢弃。(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