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不能靠博眼球生存--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艺术品市场不能靠博眼球生存

2013年03月25日09: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不再是“世界最大艺术品市场”,3月14日发布的《2013年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聚焦中国与巴西市场》(下简称“TEFAF报告”)揭示了这一变化。然而,仅仅几天之后,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Artprice (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联合推出的《2012年艺术市场报告》在北京发布(下简称“雅昌报告”)。该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拍卖市场;同时,中国成为全球首个连续3年保持龙头地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两份报告各自给出自己的理由:“TEFAF报告”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3年来第一次开始减速,总销售额为106亿欧元,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5%,重又回落到世界第二的位置,居美国之后;“雅昌报告”则显示,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达到50.69亿美元,超出排名第二的美国艺术品拍卖市场17.23亿美元。

TEFAF,即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艺术和古董博览会。由于“TEFAF报告”中文版将于4月推出,因此我们尚没有办法考证其统计的样本。但是从成交金额的巨大差异中,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前者是包括了拍卖之外的古董商的交易数据,而“雅昌报告”仅仅是从拍卖数据上进行分析。

其实,在“第一”还是“第二”争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浮夸”之风。综观这两年的艺术品市场,“亿元”“天价”无疑成为了众多拍卖行的“金字招牌”。不创纪录誓不休,也成为了少数拍卖行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大跃进”局面——一味地赶英超美,成为世界第一。然而,靓丽的数据背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艺术品价格被人为操纵,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实际上是“虚假”交易。

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虚假”交易?原因很多,有的是画家为了提升自己的作品价格,由经纪人操作,安排一些“托儿”和竞买人坐在一起,假装举牌营造热烈气氛、烘托人气,最终使得网上出现的数据非常“漂亮”,从而拉动自己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有的则是艺术品基金为了出货方便,而在拍卖市场上制造出高成交价;更有甚者,通过艺术品市场进行“雅贿”的情况也屡有耳闻。

在艺术品的买卖链条上,上游一端是高深晦涩的鉴定门槛,下游终端是无处安放的大把热钱。市场繁荣的同时,目前尚未明晰的艺术品买卖法规与制度,为艺术品买卖的虚高抬价与暗箱操作种种,提供了一段“最美好的灰色敛财时光”。然而,是泡沫总是要破灭的。2012年,我们看到了许多艺术品基金及其背后的投机者们减少了对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而在今年,更有多只艺术品基金要面对集中兑付的局面,这无疑将使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更加不确定。

“第一”还是“第二”,这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艺术品市场不能靠博眼球生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如果整个行业都被各种虚假数据所充满,那么,即便超过了谁也没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