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收藏市场探访:九成古董是赝品 捡漏须谨慎【2】--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策划

青岛收藏市场探访:九成古董是赝品 捡漏须谨慎【2】

2013年03月14日13:47    来源: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购买古董不受消法保护

青岛市消协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艺术品消费具有投资的功能,不能将它看作是普通的商品消费。“一般来说,高价买艺术品并非是为了使用,更多的是为了保值或者是投资,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并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这些年,消协并未接到过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投诉。

康达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袁健民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艺术品交易的法律,只能是通过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维权。“如果是拍卖所得的赝品,由于拍卖法已经有了相关规定,一般是不能起诉拍卖行和委托人的。”袁健民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途径维权,如果是个人之间的交易,可以依据《合同法》进行相关诉讼。

2000万买了个假青花瓷罐

半岛艺术中心鉴定业务负责人王涛告诉记者,在收藏圈里,没买到过赝品根本不算入行。“买到赝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买赝品。在这个圈子里,谁都交过学费,只是交多交少的问题。”

去年,对于青岛人蔡先生而言,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他花了2000万的巨资买了一个“元代青花瓷罐”,但后来证明 ,这是一个赝品。

蔡先生是青岛一家企业的老总,平常对收藏也相当感兴趣。通过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同样是收藏者的黄先生,在黄先生那里,他看中了一个元代的青花瓷罐。黄先生告诉他,这是一个家传的瓷罐,他花了两千多万从一个朋友那里购得。蔡先生一看,认为确实是元代的瓷罐,蔡先生一冲动就花了两千万买了下来。买回来之后,他就向自己的朋友们展示,但不少朋友都说可能不是真的。于是,他就拿到了专家那里去看了看,确实是假的,专家告诉他,这是景德镇仿造的,在当地也就值两百块钱。

消息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蔡先生本来想再转手卖给别人,但无人问津。由于交易时并没有立下任何字据,所以虽然造假证据确凿,蔡先生也没有办法起诉黄先生,只好自认倒霉。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青岛收藏界都知道一位因为买赝品从富豪变成穷光蛋的事。“他在上世纪 90年代开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那个时候资产就上亿了,这么多年下来,买了许多高价赝品。家产也赔光了,还欠下不少外债。”对于该富豪的名字,该业内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

“古董商”演双簧骗走20万

今年快七十岁的李大爷是个“老青岛”了,自从退休之后,他就渐渐迷上了收藏。他经常到昌乐路一些古董商那里看看,有时候也会买一些便宜的小件,慢慢地,也跟那些古董商混熟了,不少古董商来了新货也会向他推荐。

一次在昌乐路文化市场转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名自称是收藏爱好者的人,姓曹,“看起来很有钱的样子。”李大爷告诉记者,这个收藏者听说他也爱好收藏,就拿出一张紫砂壶的照片来给他看 ,“你有没有这样的紫砂壶,如果有,我出高价买你的。”这个人还给李大爷留了联系方式,告诉李大爷如果有就马上联系他。开始的时候,李大爷并没有在意,因为他此前并没有收藏过紫砂壶。

没过多久,还是在昌乐路文化市场,他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姓马的人,“一听就是外地口音,他问我要不要紫砂壶。”一边说 ,他还一边拿出了紫砂壶的照片。“我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 ,我忽然想起来这张照片上的紫砂壶和前几天姓曹的人给我看过的差不多。”李大爷告诉那个卖紫砂壶的人,他要考虑考虑,留了他的联系方式。

他马上回家找出了曹姓买家的联系方式,“他说他可以出 30万元买我的紫砂壶。”李大爷告诉记者,他马上又联系了马姓卖家,谈妥了价格之后,以接近20万的价格成交了。李大爷除了拿出自己的积蓄外,还向儿女和朋友们借了一些,把紫砂壶买了回来。他马上联系那个曹姓买家,但电话再也打不通了。然后再打马姓卖家的电话,也打不通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骗了。他马上把这个紫砂壶拿到专家那里去看了看,得知这个紫砂壶是假的,也就值一两百块钱。

“我一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块,好不容易攒了10万块,全都赔进去了。”虽然李大爷马上报了案,但由于已经找不到这两个人,他也只能等。

(责任编辑:任文(实习生)、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