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县华河镇邓桥村 大布织出富民路--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湖北红安县华河镇邓桥村 大布织出富民路

2013年03月14日07: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红安大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珍兰在织布。王永娟 摄

  本报驻湖北记者 徐 超 通讯员 李协萍 王永娟

  乍暖还寒时节,记者来到“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省红安县的华河镇邓桥村。尽管村子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青壮劳力和年轻的姑娘们已踏上外出打工的旅途,留守在家的多是年长的妇女。

  随意走进一家小楼,都能看见留守妇女在忙着织布——有纺线的,有牵经的,有穿扣的,还有的正有节奏地踩着织布机。有的院子里,妇女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她们告诉记者,农闲时以织布为乐,既能增加收入、增进邻里感情,还可以传承这几千年的老织布手艺。

  邓桥村妇女织出的布叫红安大布,目前已经行销全国,是红安县红色旅游的品牌产品。红安大布又称“家机布”“景庄布”,是红安县民间手工制作的一种纯棉纺织珍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质地柔软、花色朴素,透气性好,穿着爽身,手感也不错。这一传统纺织技艺是千百年来红安人世代流传的一种手工纺织技艺,有72道生产工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009年,红安大布被列入湖北省级非遗名录,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精彩亮相。

  据红安大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珍兰说,邓桥村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千百年来,当地织的布主要用来做床单、被套,或者女儿出嫁时的嫁妆。一次偶然的机会,红安大布被游客看中。后来,邓桥村的妇女们就开始思索红安大布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红安大布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之后,如何传承、保护与发展也成了当地村民和政府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民们一边积极生产,一边寻找布匹外销的路子。她们先是成立了供销社,后又利用非遗展演的机会对外推销。黄珍兰说,仅2012年,她家靠卖红安大布的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今年春节期间在武汉参加展演,带去的十几件床单、被套一天就卖光了。刚从武汉回到家,就接到了广东客商的大订单。开年就有这么好的市场效应,黄珍兰估摸着今年的销售量要大增。

  销量大增对于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来说是动力也是压力。一件床单纯织至少要3天,还不算纺线、染色等其他工艺耗费的时间。黄珍兰说,不管有多少订单,她们还是坚持手工织,在自己家老旧的织布机上一手一脚地织出来,“因为客人要的就是这个味儿,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大布所承载的文化”。作为村里的织布能手,黄珍兰对村里愿意学习的人给予免费培训,对村里卖不出的布还收购来想办法外销。

  记者走进黄珍兰家,映入眼帘的是摆满了半面墙的红安大布,窗边有一台饱经岁月沧桑的织布机,织布机上还有未完工的床单。黄珍兰娴熟地向记者展示了这门古老的技艺。只见她双手熟练地来回穿梭,双脚在织布机的4个踏板上不停地踏动挪位,看得人眼花缭乱。随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的订单日益增多,黄珍兰也开始注重产品“包装”,她请人设计了专门的手提袋,品牌就叫“黄珍兰”。她向记者展示手提袋时一脸自豪:“这个手提袋方便了顾客,也展示了我们红安大布,我还跟着出了名。”

  邓桥村目前有50多户人家,卖布带给每家每年的纯收入有几千元,差不多相当于当地一个劳动力一年的净收入。男人们在外打工挣钱,留守妇女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织布卖布,他们的日子也因此越来越富裕,几乎每家都有一幢两层小洋楼,家里宽敞明亮,家具时尚现代。

  除了繁杂的72道纯手工生产工序让红安大布充满着文化韵味,大布还展示着红安当地特有的“红色情怀”:战争年代,红军将士用大布制作军服、被单,男人们在前方打仗,女人们在后方织布送衣。从红安走出的很多将军,一直对红安大布做的生活用品情有独钟。如今,红安大布又迎合了都市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为吸引更多的客户,村里的妇女们经常在一起商量多增加花色和图案。现在,她们在原有单纯的大布条纹基础上创新加工,已经可以织出梅花、菊花、喜字纹、白果花纹等图案。

  眼下,邓桥村的“织女”“绣娘”还在一起商量如何开拓更大的市场,如何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她们已打算编织围巾,并且对新产品的花色、式样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一定能比床单、被套卖得好。”她们对这一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很有信心。(徐 超)

(责任编辑: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