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魂兮歸來——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記

2015年12月14日16:1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魂兮歸來——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記

  

  《逃難》7

   建筑師為紀念館設計的主建筑由東至西,最高處18米,最低處西端為正負零。我設計的《冤魂吶喊》在西端,從構思上步入情緒高潮,從整體視覺形式上呼應了建筑,也為建筑的西端增加了應有的平衡。它以劈開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國河山,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紀念館的門道。它虛擬城門,是逃難之門,是死亡之門。左側三角形直指蒼穹,塑造了一吶喊的冤魂。右側表現的是平民生靈被屠戮的場面。它拔地而起,斜插雲霄﹔是冤屈的吼聲,是正義的呼號。以三角形的視覺沖擊,緊連大地攝人魂魄,撼人心魂。

   西方現代藝術革命,其重要的成果是以幾何形體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與情感進行抽象表現。突破單一寫實手法對客觀形態的描寫。這一成果被廣泛運用於設計,也常被純藝術創作所吸收。但不免形式脫節於內容表現,略顯裝飾、單薄,在《冤魂吶喊》這組雕塑中,幾何體的運用是我無意間在視覺幻念中形成的。它是從大地深處突兀而出的!我冥冥感到在那樣的空間,在《家破人亡》、《逃難》后需要這樣一個“大抽象”符號的感情特征而彰顯,以昭觀眾。

   《家破人亡》、《冤魂吶喊》均是於天地間找到空間。室外雕塑最為重要的是借助於天地之勢而造型,緣自精神表達而生發張力,依托於象征性而激發人們的遷想。主題性、歷史性雕塑還應通過其體與量的相對關系展現其厚重與深刻。《冤魂吶喊》,將人間的苦難訴渚於上蒼,分別為12米、7米的兩個三角形體塊將觀眾陷於其間,壓抑狹窄的“逃難之門”為觀眾與“逃難者”塑造了同一的情感通道。

   三組雕塑互為相關。為紀念館拉開了歷史悲劇的序幕。由此而入館參觀展程。

   走出紀念館,是和平公園,但見綠洲一片,在出口處長一百四十米,高八米的牆上以“勝利”為主題作浮雕牆。以“V”型為基本構成,分別以“黃河咆哮——冒著敵人炮火前進”“和長江滔滔——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為內容作浮雕。在“V”型的結點處塑造了一位吹響勝利軍號的中國軍人,腳踏侵略者的鋼盔和折斷的指揮刀。採用中國古代雕塑象征主義手法表現了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也象征著讓戰爭遠離人間。該雕塑採用現代設計的構成手法,借助三角形“V”字的大小對比透視,形成氣勢宏寬的大場面。勝利的主題與《和平》公園主題相輔相成。放射狀的浮雕有力的表現了勝利的精神狀態,它仿佛擁抱和平的雙翼。為一部悲烈、沉郁的史詩結尾處,找到了舒展而光明的警句。

   整個組雕,沒有出現一個日本侵略者的形象,皆表現我遇難同胞,表現我中華兒女。2007年12月13日開館前后,有許多日本觀眾和記者在雕塑中專門尋覓他們先輩的形象。據說,中國文藝作品(尤其是電影)中所刻劃的“日本鬼子”大令今天的日本人傷感。而在這組組雕中,從遇難者群像的慘烈足以佐証日軍之凶殘與獸行。日方記者無可挑剔,在於我們是以和平祈望而塑魂的。是為紀念我同胞而塑魂的。它的潛台詞則為:

   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塑造手法中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相並用,其雕痕已顯心靈傷痕,是民族苦難記憶,是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証記錄。塑造的悲與憤產生速度與力量,在《辛德勒名單》的主題音樂的回響中完成每一個形象……38度高溫酷暑的露天勞作,深夜連續十多個小時的創作已注定了藝術家情感和民族情感、人類情感的相融,並將此投射到作品。為此,我寫下:

   我以天地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

   我以顫抖的雙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

   我祈求,

   我期盼,

   古老民族的覺醒!

   精神的崛起!

上一頁
(責編:魯婧、董子龍)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