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魂吶喊》
在這恢宏的精神意象輻射下,一個強有力的旋律在我內心油然而生:
高起——低落——流線蜿蜒——上升——升騰!
它對應著:體量、形態、張力產生的悲愴主題《家破人亡》(11米高),繼而是各具神態、體態、動態的《逃難》群雕(十組人物)。再繼而是由大地發出的吼聲,顫抖之手直指蒼天的《冤魂吶喊》(12米高抽象造型)。
這組組雕的背景是以三角形體面為元素的主體建筑為背景,組成激越而低沉,悲慘而激憤的樂章。就空間而言,它形成氣場,使觀眾統懾於悲天憫人的氛圍中。在進入紀念館前已受到淨化。讓觀眾進入紀念館后,每見一根白骨,每見一件血衣產生無限的悲情和聯想。
優秀的創作設計方案是思想的體現,但隻有成為公共藝術,走向空間,落實為物化后的精神載體,才能稱為作品。當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感染了觀眾,化為心靈的寄托,才是真正的存在,其價值也才能得到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方案的評審通過至關緊要。否則無以實施。評審是復雜的,比創作更為難。他涉及到所有專家評委、所有領導的審美眼光和對作品立意的認同。與建筑相匹配的雕塑,其方案通過與否,建筑師往往首先取得話語權。一般的爭論焦點會集中於尺度方面。建筑師強調的是建筑主體,雕塑只是點綴的裝飾,或是配角。雕塑家則強調雕塑的純精神意義和藝術的直接感召力量。
我預感到所創作方案的評審難度。決定以三種表現方式呈現方案,全方位、立體地讓專家、領導了解。並試圖一次性通過。根據我的經驗,若一次性不能通過,再根據諸多意見進行修改的話則遙遙無期,且方案的風格,特點會不倫不類。
這三種呈現方式首先是創作方案的圖片,配文字說明﹔其次是電腦圖象漫游,配音樂,旨在使觀者情感隨圖像漫游﹔再次是按建筑與雕塑實景比例縮小,制成大型模型,配燈光,使觀眾身臨其境。第三種方式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我尋找到一個未落成的美術館大樓,在大廳裡作了80米長的模型,主題雕塑模型做到6米高,營造了一個實景空間。2006年九月份,省委組織了全國十多位專家評審。他們在這樣詳盡的方案面前受到了震撼。主要領導根據專家意見,也表示:實施過程中保証方案的完整性。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