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為什麼有些作品那麼難懂

2015年11月26日08:25    來源:99藝術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為什麼有些作品那麼難懂

 

  一幅當代藝術的畫作上,一張人臉上有兩張嘴,第二張嘴在額頭上,而眼睛、鼻子統統不見。真實的嘴,在講述波斯尼亞的童話故事﹔額頭上的嘴,在講述德國的童話故事。

  這幅作品是什麼意思呢?在日前由上海市藝術研究所舉辦的中德城市藝術文化和藝術教育研討會上,國際藝術教育學會歐洲委員會主席、來自德國的卡爾-彼德·巴斯切庫勒教授,解讀道,創制這幅畫作的藝術家,是於1996年,因巴爾干半島戰亂而逃亡到德國的。他在德國時,發生了自我身份認同的掙扎——到底是說母語,還是說德語,到底是認同回不去的母體文化,還是認同身處的德國文化?

  進而,巴斯切庫勒教授以評價文藝作品的“四個維度理論”來分析這幅畫。這四個維度就是過去與未來、精神與物質。過去發生了什麼,決定了如何從過去的經驗創造未來﹔創作精神作品之前,要了解物質世界的現狀,以及物質世界的條件能創造出怎樣的精神作品。

  如此分析,看畫的人,與作畫的人,就不陌生了,仿佛能“看懂”藝術家的苦。如果說,“四個維度理論”有點難,那麼,我可以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層奶油蛋糕理論”,一樣能分析任何一部藝術作品。

  如同“三層奶油蛋糕”,評價任何一部藝術作品——無論是小說、戲劇、影視、繪畫等等,其最底層的“蛋糕胚子”,必定是“技術層”。亦即,支撐出整部作品的技巧,是否成熟、精湛。以現實主義戲劇為例,情節設定是否有破綻、人物塑造是否圓滿、舞台調度是否合理、演員表演是否到位等等。

  “奶油蛋糕中間層”,也就是夾心層,就是這部藝術作品的“價值觀”。這部作品到底要傳遞什麼主題?是否對社會、人生有助益?隻能令人開懷大笑的作品,沒什麼不好,但是一定不如令人反思的作品,來得印記深刻。這就是古希臘時期,喜劇不如悲劇“高級”的道理。這也是如今,娛樂與文化,有著分水嶺的原因。好的作品,能讓人受益終身。過去,常有一部小說,例如《紅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激勵人們走上革命道路。如今,也會有一部電影、一部戲劇或者影視劇,讓某些年輕人成為明星的粉絲。例如,就有人喜歡把自己整成心目中迷戀的明星模樣——過去與現在,精神與物質,“四個維度理論”也可以在此發揮作用。過去與現在的價值觀落差,也真是令人深思啊!

  “奶油蛋糕最高層”,也就是其裱花,亦即藝術作品的“審美風”。這部作品是以何種審美風格來體現,直接關乎其“格調”和“身價”——這是一塊外貌朴素注重口感的起司蛋糕,還是一塊華麗麗的歌劇院蛋糕,抑或根本就是一塊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山寨喜羊羊蛋糕?這一層“賣相”,就是考驗藝術家的審美高度和趣味的“頂尖”部分,也是高品質藝術品一決高下的地方。

  不過,藝術創作者,並不能決定一件藝術品的所有意義,評價者、觀眾、讀者的觀感,才使得藝術品的互動部分形成閉環,從而完整其意義——無人觀賞的藝術品,是不完整的藝術品。

  遺憾的是,國內相當一部分藝術作品,在最底層的“技術面”都未必完善。例如,大批跟風制作的電影、自詡先鋒實則功力不足的小劇場話劇,以及相當一批所謂當代藝術……創制這一類技術缺陷的作品的藝術家——他們當然不會輕易承認其作品的不足,“看不懂”這類作品,絲毫不必遺憾,更不必自我懷疑。

  在“價值觀”層面——主流價值觀不會得不到認同,不會讓觀眾看不懂。“看不懂”的多為20世紀之后,“顛覆”傳統藝術規律及其敘事邏輯的“先鋒藝術”。那麼,了解哲學發展思潮、關心世界動蕩格局、熟知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軌跡、甚或深入研究創作者的人生履歷等,放眼舞台之外、銀幕之外,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會有助於“看懂”藝術品。

  在“審美風”層面——單純的現實主義風格,是符合生活邏輯的。那麼,曹禺在《原野》中呈現的象征主義呢?貝克特編劇的荒誕派代表作《等待戈多》呢?法國劇作家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呢?多了解一些非現實主義的審美規律,也有助於理解劇情。《等待戈多》就是比大部分經典劇目“無聊”,因為它的主題就是要呈現生活的無聊、等待的焦灼、希望的渺茫,所以,看不下去,是“合理”的。懂得這一點,看這出戲的心境就會平和,不會因為“看不懂”而懷疑編劇或自我懷疑。

  與此同時,要相信“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是有名的藝術家,而是說,每個人是其生活的創作者。藝術家在畫布、舞台、樂譜上創作自己的生活,我們也在上班、休閑,上班和休閑之間,創造自己的生活。能找到彼此“懂得”的人的幾率,本來就不高。不要為“難懂”而焦慮,這就好比“知音難覓”、“相親隨緣”的道理一樣。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