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台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徐小虎近日在廣州美術學院一次講座中說,流傳至今的中國古畫大多為贗品,是因國內收藏風氣隻注重人名而不重畫質。徐小虎認為,這是因為國內有個風氣,大家要收藏書畫,卻不是以愛好和美學欣賞為出發點,而是以名人為收藏目的,這種風氣由來已久,由上至下,例如歷代皇帝一登基就要找王羲之的字,怎麼找?哪有那麼多王羲之?隻能造出來。
有些人把垃圾吹成了書法?
藝術評論家薛元明近日在《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發文指出,在書法創作中,產生經典和產生垃圾過程相同,差別在於最終結果。只是平常多半隻關注經典,無視垃圾而已。所謂的“廢紙三千”不就是許多垃圾嗎?他認為,在制造垃圾方面,應酬和造假首當其沖。應酬降低藝術標准,其實是自己造自己的假。好作品不是每時每刻都會出現,注定有一部分成為“廢紙三千”,所以也不必驚慌。最痛苦的不是面對垃圾作品,而是知道確屬垃圾作品還要做垃圾評論,把垃圾鼓吹為經典,現在書壇中垃圾作品多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是書法變成垃圾,而是把垃圾吹成了書法。
中國抽象藝術還缺什麼?
知名青年學者、藝術評論家王進玉近日撰文說,中國抽象藝術是在改革開放,西方文化藝術浪潮大量涌入中國本土的情形下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受到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國的抽象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講,缺少了其自身成長的必要過程和一般性規律。此外,西方抽象藝術在否定與自我否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同時,捍衛了藝術主體的自由,使它本身具有了現代主義哲學和美學特征。而中國抽象藝術雖然強調作品的形式美、抽象美,但並沒有藝術語言本身的哲學、美學特征,而是與時代,與社會,與文化,與觀念等緊密相連。社會和文化語境的不同,最終造成了中國抽象藝術不同於西方抽象藝術的概念和形式。所以,中國的抽象藝術更多的在於表現著對文化現代性,以及民族或本土身份性的訴求和表達。而如何建立起相應的中國抽象藝術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在當代的語境中尋找具有中國本土文化形態的抽象化藝術符號和精神性內涵,無疑是擺在每一位抽象藝術家面前最具重要性的課題與關鍵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