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劉益謙:買貴是避免風險的一種方法

2015年12月08日08:53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買貴是避免風險的一種方法

  劉益謙廣州暢談藝術品投資收藏經

  “我認為收藏的前提是要有錢,沒有錢談不上收藏。”12月3日,在由廣州融熙文化和藝時代公司共同策劃主辦的全球藝術品高峰論壇上,國際頂級收藏家、近年 來由於屢次在國內外買下當場最貴拍品而名揚四海的“任性哥”劉益謙,第一個登上主題發言的講壇,就對在場的所有嘉賓和觀眾拋出了這樣一句話。

  在今年的廣州國際藝博會,劉益謙成為這場有著20年歷史的藝術盛宴裡邊最熱的一個關鍵詞。在他還沒有來廣州前,同城媒體已經從各種渠道獲得劉益謙即將帶著 其珍藏的價值2.5億元的8幅兩宋書畫珍品與廣東收藏界朋友“相會”的消息。因而,盡管開幕當天大腕雲集,但媒體的注意力顯然都集中到了這位具有傳奇色彩 的收藏家身上。在今年的藝術品秋拍上,他以11億元的天價買下莫迪利阿尼的作品《側臥的裸女》,從而獲得了比以前購買大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和唐卡還要高的關 注度。

  在劉益謙主題發言結束后,南方日報記者抓住其休息時間的空隙,對這位曾經在國內外收藏界引發無數話題和爭議的個性收藏家進行了短暫的專訪。在正式採訪前, 劉益謙打開股票軟件了解當天A股大盤的走勢,並戲稱股票市場的收成對自己很重要,“股票不漲,買藝術品的錢哪裡來?”他是一位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的“骨 灰級專家”,對各種市場行情下的技戰術應用爛熟於胸,因而在談論藝術品市場的時候,他也很自然地借用了資本市場上的各種概念。

  作為一個一舉一動都備受媒體關注的收藏家,劉益謙被南方日報記者問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將來會否利用自己在公共輿論中巨大影響力來做一些對藝術品市場和行業有意義的事。他的回答干脆而有力:“我這次來廣州,就是為了推動藝術行業和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談藏品 有人搶的才是好東西

  南方日報:為什麼您不惜一切代價要買拍場上最貴的拍品?

  劉益謙:我認為人對美的東西、對好的東西都是有佔有欲的,這是人本性的沖動。大家在收藏過程中不要怕買到贗品,買到贗品很正常,出錢出得少肯定買到贗品, 你出錢出得多,買到贗品的概率就少。基於這樣的理念,我的藏品幾乎都是來自公開拍賣,不進行私下交易,而且專門選貴的買、選圖錄封面藏品買。買到贗品 99%的原因是貪小便宜,想撿便宜。所以我到拍場上拍,一件東西許多人舉牌跟你爭,說明大家都認可它,那麼它肯定就是件好東西。就像馬路上有好多人排隊, 你就知道一定是在打折啦,緊俏貨啦。

  南方日報:買貴作為一種策略在您內心的形成,是否基於以前的一些經歷?意味著您以前也經常買到贗品?

  劉益謙:我以前是做小生意出身的,贗品離我一直都是比較有距離的。我認為好事都落不到我的頭上。有些人看了很多書,甚至請教了很多專家,都會買到假的。其 實,贗品本身就是按照專家的標准來制造的。任何專家都有局限性,隻有市場是最全面的。市場有人跟你爭,有人跟你搶,那說明大家對這個東西都認可。我買東西 基本是挑貴的買,相對來說貴有它的道理,爭的人多那才貴嘛,這是一種常識,說明作品本身就值得。或許你在拍賣中間你根本就來不及了解這件作品創作的年代, 有什麼故事,但我們可以通過在現場的觀察來彌補,看有多少人真的在爭。從貴的角度出發,也是避免買到贗品的一種方法。

  談投資 藝術品不太可能有短線獲利機會

  南方日報:很多人都是帶著明顯的投資目的進入市場的,有人評論說,這樣做的風險很高,藝術品投資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

  劉益謙:首先,我感覺目前人的心態都很浮躁,靠搞藝術投資來獲利的風險是很大的,我不建議這樣做。這麼多年來,我買了很多藝術品,有些買的確實也很貴,但 是我從來沒有賣過,我買藝術品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收藏。其次,人不能老是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的過程。機會本身是給一個 有准備的人的,我不認為當下的社會是個沒有機會的時代,關鍵是准備好了沒有,發現了沒有。我認為任何一個時間點,對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在當時也有很多人 可以買啊,回過頭可能覺得我做對了,但這都是事后的話。

  南方日報:在投資者眼裡,您既是資本市場上的大鱷,同時也是藝術市場的頂級玩家。平時在這兩種不同角色的頻繁轉換,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劉益謙:藝術品收藏和股票投資是不同的。股票投資大家都知道,主要是炒短線。你給任何一個散戶講長期持有,他都不會聽你的。當下市場上,那種“買一隻股票 放它十年二十年,最后才成功”的案例極其少見。藝術品與股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藝術品不太可能有短線獲利的機會存在,而主要是以時間換空間——長線投資獲 得利潤的可能性要更多一些。實際上頂尖的藝術品,藏十年以上,再拿出來基本都是翻幾倍的。當年我第一次進入拍賣市場的時候買的郭沫若的書法和李可染的山 水,后來都送給了朋友。如果守到現在,那個利潤是很嚇人的。

  談行業 資本泡沫害了日本本土藝術

  南方日報:有藝術批評家認為,大量的資金與非理性的態度沖進藝術市場,會造成泡沫性的價格,例如當年日本經濟繁榮時,他們在高位上買了很多西方藝術品,到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根本賣不出去,造成資產嚴重縮水。

  劉益謙:這麼說的人對這段歷史肯定不了解,這裡主要問題恰恰是,在日本經濟發達的那段時期,日本有一些資本一方面追逐西方藝術品,同時也瘋狂炒作他們國內 藝術家的作品,今天看來,有泡沫的是當初被炒作的日本藝術家,把他們本土的藝術急功近利地毀掉了,而當年他們購買的西方藝術品都翻了很多倍。

  南方日報:這次您專門帶了龍美術館收藏的八件兩宋精品書畫來廣州藝博會展出。這些作品當中,有幾件是北京匡時和上海道明這兩家拍賣行購買的。據了解,您是這兩家公司的股東,在自己持股的拍賣行高價接盤是否會給人做局的嫌疑?

  劉益謙:這有什麼嫌疑呢?拍賣公司的性質是一個平台公司,其上拍的所有作品都是面向社會公開征集而來的。雖然作品最終由委托人委托拍賣行來出售,但其所有 權並不屬於拍賣行,而是歸於賣家本身。拍賣行隻不過為買賣雙方的交易提供服務並收取中介費。這兩家公司能征集到這些好作品,証明他們用了心思,我既然可以 在其他拍賣公司買,自然也就可以在我自己持股的公司買。換句話來說,看到匡時有好作品上拍,我出於支持的目的,更加應該買了。

  南方日報:您對廣東的收藏家有什麼印象?

  劉益謙:廣東收藏家的收藏興趣主要集中在嶺南畫壇的藝術家群體,收藏對象的范圍有著非常明顯的地域性。這一點與北方的收藏家很不一樣。眾所周知,同樣是嶺 南畫家的作品,在北京和在廣州價格相差很遠,有些在嶺南這邊很火的藝術家的作品,到了北京可能就賣不了那麼高的價錢。從市場的角度來講,說明這些畫家的名 氣和作品流通范圍還局限於某一個區域,不是全國性的。我並不是說嶺南畫家的作品不值得收藏,而是說,藏家在收藏本區域藝術家作品的同時,也應該開闊自己的 眼界,多關注外面的藝術家。藝術是沒有區域性的,有對比才能對藝術有更全面的認識。

(責編:魯婧、董子龍)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