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高逸 獨上高樓
楊 乘
引言:蘇氏在創作此幅作品時自然悟得詩意高深境界,並把自身內在修養的境界一同融化於作品中,不僅使此詩意境充分地展現出來,更是體現了蘇氏通過書法藝術的表現而提升到更加不可跨越的境界高度。從書法藝術而言,如此高妙的境界,就如《蘭亭序》也不能得之也。此幅書蘇氏不僅融化了二王、顏柳歐蘇的筆法精髓,更是融化金篆隸草章碑的筆法筆墨,因此使此幅作品在氣勢、厚度、廣度和境界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從書法史發展邏輯上說,后人應該超越古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樣才會有新的發展,也才能告慰祖輩先人。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詩的大意是詩寫詩人在這清新的早晨,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在幽深靜謐境象中,觀賞到初升太陽的光芒,首先照耀到的是山頂上高高的樹林。由竹林護擁的小徑通向幽深寂靜的方向,展現在眼前的禪房、寺院、花木掩映在花草樹林中,環境幽靜美妙。靜寂的山林被初升陽光一照耀,歡快的鳥聲四起,一片生命便活躍起來,比喻佛教精神帶來歡樂和生命,鳥在林中自由自在,歡悅無限,仿佛就是個理想的世外桃源。深潭空明清澈,人如潭中的影象,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忘卻了自己的一切,脫離了紅塵世俗。自然萬象都進入空寂之中,與山林融為一體,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時身臨此境,隻聽到寺中發出的鐘聲,這鐘聲使這境象更加靜寂、淡遠、超脫。詩人遠離人間,似乎進入一塵不染的佛國禪境、道境,忘我而超脫了,如同完成了體道、悟道、達道的境界追求也。
此詩意境高深,要想通過書法藝術來表現此詩境界,難度實屬不易。然蘇東天通過書法藝術不僅充分表現了詩意,更是通過詩意、書法藝術合一,展現了自己的高深的修為,使詩和書法都達到天人合一的得道境界。
接下來我們一同欣賞作者書此詩作品:
第一句話開始,詩境處於一種寂靜清新的狀態,書者懷著一種敬仰沉靜穩定平衡的心境,書體以楷法為主,行書為輔,寫出此時心境與詩境。
首行開頭,蘇氏一起筆,“清晨”兩字,可謂寫出了深遠精微、宏闊高逸的妙法境界,“清晨入古寺初……”首行字,其情調恢宏庄嚴、清靜高逸、雄闊瑰麗,其筆意壯美雅逸、神清氣健、清勁秀逸﹔其境界高古而超塵脫俗,而又充滿清新禪悅、生機無限,如入佛境寂靜涅槃之妙界也。此書達到如此高妙的藝術境界,就如古代大家也莫能得之也。
清人吳景旭《歷代詩話》稱此詩“盡善”:“劈頭劈腦喝出‘清晨’兩字,次句雲‘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與花木,皆從‘高林’帶出,而映之以‘初日’,雖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際聲聞、色象、種種銷滅,惟有一寺,與入寺者同攝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鳥性,無動不靜,無靜不一,故結言‘萬籟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氣、快朝氣來也。自始至尾,總是‘清晨’兩字,安得不為一篇盡善!”吳氏釋詩,可謂點出了題意,已屬不易。
“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三句,就寫景而言,易解﹔若就意境而言,“初日”暗喻佛,“高林”喻“寺院”,是處意指佛光普照的聖殿。下兩句,隱喻釋迦在鹿野苑初轉之居所“竹林精舍”道場。因此當詩人由“竹徑”步入幽處的花木深處之“禪房”時,似意覺自己到了佛修禪傳道的聖地了,一念間頓覺身心大解脫,感悟到一切皆空的心境,詩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來描述“常樂我淨”的禪境。此時,已處佛禪境地的他,已斷念一切塵念,即“忘我”。故身中已聽不到“萬籟”之聲,隻有佛音之余聲還在身邊回響。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