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彭偉

2015年05月22日08:16    來源:和訊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江蘇如皋]彭偉

  我收存西書始於2003年,當時留學海外,客居新西蘭奧克蘭。學習之余,我堅持跑書店,尋舊書﹔林語堂、沈從文、蕭乾和斯諾等名人的外文舊著陸續地“闖”入我的心靈世界,成為慰藉我“鄉”思病的良藥。我且藏且寫,最近在山東畫報出版社結集出版了《域外舊書話中國》一書。出國前,我已有搜羅民國舊書的喜好,故而對於中外舊書有些了解。因此結合購買舊書的經驗,以近代出版物為例,筆者試從微觀的角度談談收藏中英文書的差異。

  版權是藏書者最敏感的藏點,年代則是版權的核心,自然是越早越好。關於此點,中英文書的收藏有明顯不同的具體標准。先談“善本書”,中國古籍的界限年代定為1796年(清代嘉慶元年)之前。不過“西文善本書”的年代劃限,較為復雜,還須因國而定,並具有明顯的“國家性”。譬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標准:1641年以前在英國出版的書,1801年以前在美洲出版的書籍,1850年以前在密西西比以西地區出版的書籍。再看近代出版物,國人習慣以朝代劃分書籍的年代,如清刻本和民國版本等,並區分其收藏價值。收藏英文書無須按照中文書的時間標准。

  懂得區分年代,還須看清年代。如何辨清印刷年代,中英文書的差異依然明顯。先看版權頁的位置,近代中文書的版權頁是前后都有,多印於書后,如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版權頁均多在書末,開明書店常常印於前面。英文書版權頁(Copyright Page)的位置相對單調,筆者過目的英文舊書不下數萬冊,隻要有明確的版權頁,就在書前書名頁(Title Page)的背面。再說出版年代的寫法,新中國成立前中文書通常用民國紀年﹔新中國成立后,採用公元紀年。英文書多採用公元紀年。不過近代英文書的版權數字也有採用羅馬數字的,如筆者就見過不少,如The Great Within(《大內:紫禁城》,見題圖)的版權是“First Published in October Mcmxli”。“Mcmxli”就是羅馬數字“1941”年。上述英文和公元紀年的表述方法,可以視為“完全清晰版權頁”。在英文書中,版權頁還有“局部模糊版權頁”和“完全模糊版權頁”。“局部模糊版權頁”(中文書幾乎很少見)就是指在書名頁(Title Page)、有時也是版權說明頁(Imprints,印有出版社和出版地等相關的版權信息)的正面印有印刷或出版年代,不再印有其他相關信息。中文書中,此類現象不多。

  收藏中英文書初版本還須注意出版地的不同。中文舊書的初版本相對沒有太大“歧義”,民國中文書版權頁通常印有“某年初版(不含地點)”。由於抗戰時期,常常印有“某某地第一版或初版”,通常也就不是真正的初版了,有人將“1946年5月渝初版”的《經典常談》誤以為真正的初版本,其實印有“渝(重慶)”一般是指“重慶第一版”。果然,朱金順教授撰文指出《經典常談》的真正初版本是“國民圖書出版社1942年8月初版”。一言以蔽之,買民國中文書時,須看准“初版”前是否印有“滬”“渝”之類的地點詞。由於地點的不同,英文書初版本的判斷則是件難事。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英文卻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不少英文書在多國均有初版,但出版時間卻有先后,如此一來,買書人很難判斷何地的初版是真正意義的全球初版本。

  關於“初版”和“初印”,中英文書也有區別。中文書十分清晰,“初版”和“初印”基本沒有混淆之處。英文書比較復雜。T.Belanger等西方書籍研究者曾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撰文研究“初版(First Edition)”和“初印(First Printing)”。“初版”強調印書是採用同樣的第一個版式制成。“初印”是指印書在同一時間第一次印出來。通常西方藏家追求“初印”勝過“初版”。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西書印量較少,“初版”通常就是“初印”,兩者就是一回事。但到了19世紀和20世紀,歐美的印書數量大增,往往同一版面被印多次,因此出現了“初版(First Edition)”包括數次“impressions or prints(印刷)”。問題是,有時近代英文書上僅僅印有“First Edition”,是不是“初印”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版權,愛書人也十分看重書籍的裝幀。近代西方文明急速膨脹,中文書的裝幀深受西書的影響。因此近現代出版的中英文書,就裝幀來說,沒有太多“質”的區別,卻有不少“量”的差異。雖說是“量異”,卻導致了中英文書在裝幀方面的藏點大相徑庭。譬如書衣(護封),從民國到當代,中文書雖不乏書衣裝幀,如著名的“良友文學叢書”精裝本(趙家璧主編),但不如英文書書衣的普及程度(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的英文書,多為硬面本,均有書衣)。由於中文書配書衣並不普及,收藏中文書往往忽視了書衣的價值。中國人初藏英文書,也難免保留了上述觀點。按照西方藏書家的觀點,書衣格外重要。國外就一直存在一批“書衣黨”,以藏書衣為樂。洋人藏書有句口號是“Condition,condition and condition (品相,品相,還是品相)”。品相十足才是藏書者追求的終極目標。然而隻有書衣也保存完好,才算全品。護封具有三重價值:實用、經濟和藝術價值,不但可供讀者欣賞,也成為外國書商的一大賣點。如Michael Wilcox 重新設計書衣的《毛主席語錄》(1964年版),在香港書展上的標價竟高達40萬港幣,僅僅因為一張美麗的書衣,令不少中國書人瞠目結舌。

  就書籍的內容來說,中英文書在收藏方面也有不同。近年來,民國書以“新文學”和“紅色收藏”最火。和中文書一樣,文學類圖書在英文書中也是極受歡迎。1623年初版的《莎翁劇集》於2006年拍出了280萬英鎊的高價。西方人藏書的范圍顯得比國人要廣些,其原因可能是東西方的治學思路和民族特性迥然不同,以及近代西方在許多科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飛躍。譬如自然科學和富有冒險精神的旅游書籍(如航海、登山等)也是藏界“寵兒”。1859年初版的《物種起源》在香港書展上的定價高達155萬港幣。據筆者觀察,目前國內收藏英文書的藏家基本上把內容局限於有關中國的英文舊書和紅色系列(有關中國革命)。其實收藏英文書的思路應該更開闊些,如藏書家周越然先生就以收藏有關性愛的英文書著稱。

  由於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近年來國內十分重視英文教育,越來越多的青年收藏愛好者將會漸漸走上收藏英文書之路。希望此文能對英文書的初藏者有小小的幫助。

  來源:天津日報

(責編:魏欣寧、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