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拜讀了東方網網友郭文斌的評論《別再讓“海星被亂摸而死”》一文,意猶未盡,再談一些看法。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展示人類文明、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在呼吁游客文明參觀的同時,博物館能否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們情操,提高民族文明素質中更好發揮作用,更好成為文明教育基地?
博物館能否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據國家文物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博物館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職工僅佔13.5%左右。即使在我們上海也不容樂觀。比如,擁有140多人的中國航海博物館,文博專業出身的也不過寥寥3人。人才不足,自然專業水平就會上不去﹔專業水平上不去,摸死海星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次,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了讓參觀者有更親近的體驗,在展館的活體養殖區設有海星海水觸摸池和淡水觸摸池。通過互動,讓展品活起來,使觀眾心靈感受與動手體驗統一起來,在參與中體現學習。這是很好的。那麼,既然設立海星觸摸池,不就是為了讓游客去摸嗎?至於在大客流下,海星承受能力有多大?不知工作人員了解嗎?現在出現了海星被摸死的現象,這是否說明博物館本身不夠專業?
博物館能否提高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去過自然博物館的游客都知道體型長達兩三米的巨蜥就匍匐在走廊旁邊,與參觀者近在咫尺,中間隻隔著一道玻璃隔欄,高度稍稍超過“巨蜥”背部。5月8日早上開館后,它的一根腳趾被發現斷開了,經檢查應該是人為弄斷的。原來,玻璃隔欄並沒有徹底封閉,還留有一些空隙,或許個別參觀者將手穿過縫隙去摸“巨蜥”,不慎弄斷了它的腳趾。這是不是說明博物館布展科學性還不夠,管理工作也沒有到位?
博物館能否提高文明引導工作?在活體養殖展區,這裡有標識,提醒不要把海星從水中取出﹔更有志願者站崗,但是,依然出現海星被摸死的現象,這或許說明博物館標識不夠醒目,工作人員的勸導還沒有到位。能否提高文明引導工作,更有助於維護博物館良好的參觀秩序?關鍵要讓游客找到釋放能量的正確地方。據媒體報道,當年在北京舉辦達?芬奇科技展時,從意大利運來的原裝模型都不能動手觸摸,但主辦方為了讓孩子了解每件機械的工作原理,都配有一台可以動手的小模型,效果就很好。
其實,博物館恰恰是一個幫助社會提高個人文明素質的地方。參觀博物館后,游客不僅應當吸收歷史、文化的養分,更應該在博物館精心的布展、講解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個人的文明素質。再過一周時間就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座博物館,不僅僅成為城市中的地標建筑,也理當成為社會教育、文明教育的基地。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