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甘學軍專欄

甘學軍:做中國拍賣業的精致小店

2014年08月12日09:25    來源:《藝術版權》雜志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甘學軍:做中國拍賣業的精致小店

  原標題:甘學軍:做中國拍賣業的精致小店

  中國拍賣業的“精致小店”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甘學軍

  《藝術版權》:2013年華辰秋拍創造出兩億五的成績,您總是說自己是一家小公司,現階段正在和大拍賣公司縮小差距。

  甘學軍:我們曾經是一家大公司,到了05、06年保利、匡時這些大拍公司做起來了。曾經位列三甲,后來有能量的拍賣公司趕上來了,我們有點“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意味,特別是中國拍賣市場幾個基數爆炸性增長時,華辰規模沒有擴大,我們業績的排名比較靠后,我一直說是一家小公司,但是從企業規模來說,華辰對執業者內在培養一直是自視很高的,同時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在突飛猛進、風生水起的這麼一個市場裡,我們有點象“剩女”,“高不成低不就”,有些自我欣賞又有些知音,但是規模擴大不了,有點孤芳自賞的味道,不過覺得這樣也很好,不是謙虛,是很真實的表露。

  《藝術版權》:前幾年拍賣行業“大干快上,蜂擁而上”,一個拍場幾千件拍品同時拍賣,質量良莠不齊,那是“掙快錢”的階段,現在“小而精”,精品專場拍賣盛行。華辰是在喧囂的市場上,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領域?

  甘學軍:是的,有一點堅守的意味,“固守”、“固執”。我並不反對“大干快上”,如果有能力、有條件我也願意“大干快上”,拍賣這個行業是靠佣金吃飯的,規模越大,成交額越大,提取佣金的基數就越大,誰都願意這樣。問題是在“大干快上”的過程中,隻有少數的拍賣行成功,更多的拍賣行做倒了,做爛了。所以我們既是市場的參與者,也是市場的觀察者,要從市場中跳出來回頭看這個市場,回頭看自己所處的環境,回頭看自己所具備的能量和條件。這是一個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時時刻刻需要想到的。華辰並不是不想做大,不想“大干快上”,而是基於我們的條件,結合自身特質,包括自身對行業認知的理念,現在的運作方式是感覺比較從容的一件事情,對市場講是比較符合內在需求的。

  經營的產品和方式構成了經營的特性,根基是對行業的能夠把控和掌握的認識,我們認識到拍賣行是服務平台,不是一個隻出“天價”的地方。真因為它的功能是一個服務平台,它不是賭場,也不是股票交易場,拍賣行作為一個為藝術家為收藏家為投資家服務的平台,必須有個性、有取舍。隻有這樣才能有一部分人跟著參與,喜歡這個風格和這種環境,“愉悅心情”。所以說“提供愜意的、豐富的藝術品享受”時,自身沒有享受其中,整天揮汗如雨,整天披星戴月,疾病纏身,在百般忙碌之中,自身不從容,都沒有享受,憑什麼讓人家享受呢?有什麼說服力呢?所以我提出從容執業、從容生活,才能做好這件事,如果不這樣,將來也會因拼盡心血,拿身心做賭注而后悔。

江青1961年 《廬山仙人洞》攝影作品 北京華辰供圖

  江青1961年 《廬山仙人洞》攝影作品 北京華辰供圖

  《藝術版權》:在我看來是要享受這樣的生活方式,樂在其中的。

  甘學軍:必須是這樣的,我在國外的煙斗店觀察,一個小小的店做得很精致,有自己的風格,幾十年還在那裡也不擴大,可能早就有人和他談擴張了,但是人家就是堅守自己,我想可能是人家不願意“太累”,他可能把控一個店是精致的,不能保証十個店是精致的,如果有一兩個店不精致,這對於他的理想是大的破壞。所以我就想,做中國拍賣業的“精致小店”就不行嗎?為什麼我一定要發大財呢,我能維持一種從容的方式不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嗎?我從來不會去想有多少多少億我就如何如何。

  藝術品市場是很小的市場,現在有人還在講“藝術品市場是繼股票、房地產之后第三個最賺錢的市場”。我認為藝術品市場即使再火爆,也是一個“邊緣的市場”,小市場,也是在主流市場中寄生的一個市場。一方面我們要有行業自身的榮譽感,有普及大眾文化消費的任務,同時也不要從市場角度把拍賣行業看得太偉大。藝術品市場即便是在歐美發達國家,也是小眾的市場,不可能是大眾的市場,不能把拍賣和股票、房地產相提並論,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事情。不能把拍賣行業做成第三大市場,從房地產市場搶客源、從股票市場搶資金是不現實的。如今中國大媽搶黃金,不會搶藝術品,因為藝術品欣賞的門檻高,單價也會比較高,藝術品和黃金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我們說藝術品市場是一個小眾的市場,做得比房地產還轟轟烈烈,比股票還熱鬧是不正常的,如果連菜市場的大媽都談藝術品的時候,這個市場就完了。

  在十幾年前的時候我就提出,沒有“大眾收藏”這個概念,不是瞧不起群眾,相反是對群眾的保護。我們在實踐當中看到很多的群眾,受到蠱惑買了假東西,買贗品是必然的。沒有足夠的錢隻能買低值藝術品,即便是真的也是低檔的藝術品,低檔的藝術品沒有升值空間。自身沒有辨識高下和真偽的能力,對於鑒賞高檔藝術品的能力不夠。我們看保留下來的古代藝術品不是從田頭來的,是來自宮中、齋堂和寺廟,即便現在的地下文物也是人為埋進土裡而不是從地裡長出來的,我們今天能夠珍視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有年頭的,而是因為有藝術鑒賞價值,特別是市場流通的藝術品首先具備觀賞的價值,這對於擁有者,對於鑒賞主體——人,自身的要求比較高,普羅大眾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們可以說“藝術在民間,人民創造美”,這些都是抽象來講。我們具體來講某一類藝術品的鑒賞,普羅大眾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決定了市場——我們的運作對象是小眾的而不是大眾的。

  《藝術版權》:2013年華辰秋拍前十名中有兩件單色釉瓷器,嘉慶七孔粉青釉瓶和乾隆景德鎮仿官釉瓶榜上有名,單色釉瓷器中黃釉、胭脂水釉更加稀少,粉彩更被大家熟悉,您是如何讓這一單色釉瓷器成為本輪拍場翹楚的呢?

  甘學軍:中國人追求瓷器的精髓是單色釉,還記得十多年前去河南禹縣神垕鎮——出產鈞窯瓷器的地方,當地燒造瓷器的人認為自己很神聖,因為無法把控鈞窯的顏色。我們遙想一千年前的人燒造是何等的難度,更是把握不了瓷器的顏色,那麼窯工認為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單色釉瓷器被推崇也是被認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在裡面,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味,對瓷器的形狀是選定的,對產生的效果可以想象,但是對具體的發色效果是無法把控的,隻有等出窯后才能看到,原來是這樣的效果。燒出的也許成功了也許什麼都不是,那麼這個才是中國制瓷追求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和幾個朋友聊天,做單色釉可行,對瓷器市場是一個引導。

  《藝術版權》:始終認為單色釉,特別是景德鎮窯單色釉瓷器在官窯瓷器中是價值窪地。

  甘學軍:是的,現在的審美需求紋飾,推崇青花和粉彩、五彩、斗彩、琺琅彩等等彩瓷,以元青花和釉裡紅為分水嶺,逐步發展到五彩、斗彩、琺琅彩,這個演變的過程至粉彩的“如日中天”。乾隆雍正時期,對前朝的瓷器是追慕的,同時所處的時代又讓它走在時尚的前沿,其實乾隆制瓷有很多的糟粕以致影響到近代中國制瓷工藝,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制瓷工藝在技術上沒有突破,我一直認為乾隆是始作俑者,花裡胡哨、堆砌、永遠把制瓷藝人作為工匠,沒有讓其成為藝術家。

  醴陵瓷妄圖脫離這一體系的束縛,隻能在清末做一個短暫的綻放,原因在於要推廣藝術家,必須通過先上學為前提這個途徑,先成為藝術家后才能制瓷,但是“曇花一現”。我去韓國看當代藝術的制瓷工藝,走在中國的前面,我認為韓國的水平比中國的要高,從藝術上不得不承認的。

  《藝術版權》:甘總說華辰影像拍賣是“小生意,大事情”,華辰“影像秋拍”從專業性上分了四個專題,為了這次影像拍賣還特意到大理、台灣做巡展?

  甘學軍:國內影像方面的學術活動華辰都參與,華辰影像拍賣最大的收獲和貢獻是對中國影像發展的貢獻,影像拍賣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但是它對影像界的影像深遠——因為有了華辰拍賣,使得攝影家成為了藝術家,我們開始做時很多老的藝術家不理解並且反對,認為華辰侵權還告我們,官司打贏了我們也成為很好的朋友。事情一旦有結果時,影響是正面的,對歷史上的人和事鉤沉,對中國近代史,中國歷史革命任務的研究呈現和整理,對於中國攝影史的發展和影響,因為我們選取的標准是藝術的標准,所以華辰影像是藝術的殿堂,拍賣的是攝影藝術作品。是攝影藝術家的創造。

傅抱石《洗硯圖》 北京華辰供圖

  傅抱石《洗硯圖》 北京華辰供圖

  《藝術版權》:做影像拍賣,給藝術家賦予更多的光環不是為了把作品賣得更貴,而是要推廣這樣的商業行為?

  甘學軍:對,從世界范圍來看,影像拍賣也是個小生意,雖然有單幅二百多萬美元成交的當代攝影紀錄,但是“鳳毛麟角”。我看到“紐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80%都是幾百美元的作品,所以我說這是小生意,從來沒想過會做大。當初搞影像拍賣是打算虧五年的,結果第一次就不虧。我的生意經是“不虧就是賺”。我們做了事情,沒虧錢,這就是賺錢,哪有那麼好的生意要賺到幾倍才可以。在拍賣行業隻有我是這麼想的,所以隻有我做出來了,事實証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們是生意人,但是不能單純從生意的角度去判斷,影像拍賣出於我的一種很感性的認識,這是一個大事情:龐大的攝影人群,大量的老照片反映中國近代史,中國的攝影史和世界的攝影史幾乎是同步的,攝影內容豐富,老的攝影藝術家很多。有些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包括新中國的歷史內容也非常豐富,攝影家協會這種半官方的機構在世界上是沒有的。影像拍賣第一場來的人很多,都是攝影家參與,非常專注。我們做到了攝影家的心坎裡,他們是非常需要的。解海龍的《大眼睛》能賣到30多萬,《毛澤東接見達賴喇嘛》的復制照片能賣到十多萬,當時是誰都想不到的。而且,第一次影像拍賣時都是傳統書畫買家來買,是他們的共同參與開創了“影像拍賣”這個先河。

  2013年華辰影像拍賣在品牌的建立上起到很好的補充,豐富了華辰的品牌。大家認知華辰不光是綜合性的拍賣公司,而且是有個性的有特色的。所以市場的價值不光是份額,一定在專業性上。中國未來拍賣行業的發展是專業化、個性化,除了幾個龍頭企業外,其他的拍賣公司就是這樣一個發展趨勢。英國有二百多家拍賣行,每家都過得很好,每行都有一個專業領域,拍賣行的老板就是這個領域的有著述的專家。“蘇富比”“佳士得”是被現代的資本改造成現在這樣,起家也是賣書的,賣古籍的,是資本讓它成為托拉斯。我們現在想學“蘇富比”“佳士得”是學它的規范和專業,它的經營模式我們沒法去學習的。拍賣不是奢華的行業,為藝術品經營服務不是豪華的事情。專業是最重要的,畫廊不是金碧輝煌賣東西就貴,在於對市場的推介的專業性。中國的藝術品拍賣是起步階段,畫廊、拍賣行對藝術品市場要重新認識,是不是這個市場有那麼大?這種認知差得很遠,非常膚淺和皮毛。在這一領域裡潛心做事情,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還樂此不疲,原因就在這裡。

  《藝術版權》:80后“新水墨”和傳統油雕板塊,華辰的專注點在哪裡?

  甘學軍:“新水墨”是我們關注的一個方向,油雕一直在做,而且做得穩,和其他板塊一樣,沒有參與炒作,因為不接受炒作,也樂得清淨。從市場的角度認為,“新水墨”是方向,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到現在已經變革了,這個時代要求不得不變,否則就無法走向世界,真正實現“文化輸出”,從形式上改變才能做“文化輸出”,形式上沒有改變就沒法輸出。以“新水墨”的形式讓買家進場,但是不能過熱過快。雖然我們傾注熱情,但是不會刻意去炒作,不願意扮演資本運作的操盤手這個角色,願意還原“水墨”的本真,可以去推介和試探,但是要從藝術的本源上搞清楚。一方面我們會傾力去關注,另一方面我們要嚴格地研判,堅持不炒作。

  “新水墨”有前景,中國的繪畫史是不斷革新的歷史,不斷“反叛”的歷史,沒有歷朝歷代藝術家的“反叛”就沒有中國畫的今天,不能固守中國畫所謂“傳統”,有人推崇“宋畫”,有人推崇“四王”,有人推崇張大千,也有人鄙視這些。藝術本身就是個性化的東西,沒必要隻傳承某一類東西,百花齊放。我們隻要不把“當代水墨”看成中國畫發展的唯一方向就成了,“當代水墨”是不能忽視的一股力量。“當代水墨”沒有門戶之分,隻要媒介、工具是中國的就可以了。

(責編:魯婧、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