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方增先,漢族, 1931年9月生,浙江蘭溪人。1949年入浙江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5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於中國畫系。作為20世紀后半葉現實主義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新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與推動者,2004年,方增先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造型藝術成就獎”。2013年1月榮獲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共同頒發的“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方增先老先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易近人。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談及繪畫仍是興致勃勃且意興盎然;即使面對后學晚輩,亦不厭其煩又溫潤謙和。近日,方增先因在中國人物畫上的語言探索與藝術成就,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但面對記者,方增先卻十分淡然,更多的是談經論藝。
作為中國人物畫的代表人物,方增先在語言的探索裡數度變法,付出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我一生走過的藝術道路,是一個苦行僧的路。苦行僧有苦行僧的‘道’,也有苦行僧以苦為甜的樂。我是那種在亂草泥濘中尋找一條小路的人。”方增先如是說。
“少年先鋒”
方增先自幼就受民間藝術與傳統繪畫的熏陶,兒時印象最深的是元宵的龍燈上那精彩的民間繪畫與外婆家的水墨蘭竹,最早的啟蒙老師是母親周雲鵲以及外婆家的畫譜藏書。
進入當時的浙江美院國畫系后,方增先也曾有過迷茫。他在一篇自述中寫道:“人物畫在中國畫壇上,是一個早被邊緣化了的‘物種’,這是一種不期而遇的使命。人物畫創作,人人都希望走出一條新路,但怎麼走?心裡誰也沒有底。”就是在這種“使命感”與“心裡沒底”的狀態下,方增先開始了對人物畫創作的探索。
這一時期的《粒粒皆辛苦》和《說紅書》,讓方增先在中國畫壇開始嶄露頭角。在創作《粒粒皆辛苦》時他年僅24歲,因此獲得了美術界“少年先鋒”的美譽。在贊賞的背后,是方增先隨葉淺予、鄧白在敦煌千佛洞的3個月臨摹,跟潘天壽、吳茀之的雁蕩山寫生,上海畫院的4個月觀摩,拜吳昌碩傳人王個簃為師,江寒汀、陸儼少等的指點。這些游藝經歷,直接開拓了方增先的視野,對筆墨的認識也日益深刻,從而造就了這兩幅新中國寫實人物畫發展的裡程碑。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