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圆明园四十景图》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绘制特点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是康熙帝给四皇子胤禛的赐园,最初只是胤禛的私家小园子,面积很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登基,随后开始扩建,并在《御制圆明园记》中记录此举:“始命所司酌量修葺亭台丘壑,悉仍旧观,惟建轩墀分列朝署”。他常年在这里办公并下令朝政事宜皆在圆明园照常办理。无论上朝、领报还是议事,大臣们都要到圆明园来。自雍正登基到雍正十三年,圆明园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已扩至三十八处景区。弘历继位以后,改元乾隆。乾隆觉得圆明园“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踰此”。便继续在圆明园里听政。虽说“无以踰此”,不需大改,但是乾隆还是在园子里面又添建了一些景区,如夹镜鸣琴、汇芳书院、涵虚朗鉴、方壶圣境、曲院风荷,改建了蓬岛瑶台。乾隆九年,添建结束,当时的画师开始为圆明园四十景区作画。
对照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雍正年间所建的三十八处景区在《圆明园四十景》中都可以找到,只有紫碧山房未被列入画册。乾隆添建的几个主要景区也都在。三十八处加上加建的五处已经四十三处,怎么说是四十景呢?实际上,仔细对照可以看出,四十景图中有的一张册页绘制的内容包含着不止一处景区,例如“坐石临流”一景,画的内容有坐石临流亭、同乐园、佛城(舍卫城),这样三景合并在一景中绘出,四达亭在水木明瑟一景中绘出,再加上未绘的紫碧山房一景,便可减掉多余的4景了。
所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基本上反映了乾隆九年的圆明园全貌。除此之外,《圆明园四十景》的重要性在于:它全面地记录了圆明园的具体情况,其卓越的细部描写为人们认识圆明园的园林及建筑特点,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其详细程度超过了现存最早的乾隆四十年所绘的全园平面图之详细程度。
《圆明园四十景图》与印象的中国绘画并不一样,它受到西方透视学影响,建筑画的技巧有所提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建筑的比例造型。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人所作的界画较好地掌握了透视技巧。到了清代,透视技巧进一步提高,比如,四十景中的很多建筑物都可以找到灭点,它不在图片内而在图片之外。但是,山水方面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画法进行绘作,水的位置基本上对但仍有夸张,而山失真严重,真实度低。相比起来,对建筑的绘作采用传统与西方画法结合的方式,比较成功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情况。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