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皇上,还记得宫里的那些宝贝吗?

魏沛娜

2015年08月31日08:23    来源:深圳商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皇上,还记得宫里的那些宝贝吗?

 

“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展出260余件(套)私人珍藏,图为展出的粉彩镂空团螭龙纹“时时报喜”转心瓶。

御制鎏金铜交龙钮云龙纹南吕编钟,乾隆八年楷书刻款。

“乾隆御览之宝”宝玺。

朗世宁的《纸本平安春信图》。

青花釉里红缠枝螭耳尊。

雍正时期的粉彩牡丹蜻蜓碗。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全球范围内中国宫廷艺术品重要藏家共同参与的“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正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据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内地举办的首个聚焦康雍乾时期的综合文物大展,也是华人世界首次完全由私人藏品呈现的清代宫廷艺术大展。康熙青花万寿尊、王翚《康熙南巡图第六卷》、雍正《群仙祝寿图册》、郎世宁《平安春信图》、圆明园兽首……此次共计展出清代宫廷文物260余件(套),这些作品大部分为20年来艺术品市场公认的顶级作品,多兼具重要性、代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

  近年来,清代宫廷艺术品在拍卖场上屡创天价,当全球对中国清代宫廷艺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的同时,又该怎样重估清代宫廷艺术的成就?

  透过文物看品位

  本次“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涵盖书画、古籍善本、缂丝、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紫檀家具等十余个门类,策展人谢晓冬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定名为“盛清的世界”,希望透过文物来把握整个康雍乾时期的内在精神气质,及其与现代的关系,并在此一维度上,重估清代宫廷艺术的成就。

  “这是一次中国文化传统与东方哲学的探索之旅。在文物选择和现场呈现上,展览力求勾勒整个盛清时代宫廷艺术发生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皇帝和宫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使观者反思东方哲学和艺术传统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是否仍具有现实意义。”谢晓冬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常常以励精图治的形象出现于电视荧幕上,他们喜欢出游、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酷爱艺术,在收藏领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尤其是乾隆,在世时全力搜罗天下奇珍异宝,引领了一股鉴藏之风。那么,康雍乾三代皇帝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素养?以及如何影响当时的宫廷艺术收藏氛围呢?

  对此,谢晓冬介绍说,大清皇帝信奉儒家理念,相比宋元明,新儒学在清代得到了更深入的贯彻和推广,康雍乾三代均以擅长哲学辩论著称,推崇文武之道,同时他们书写和刊印了大量反映儒家理念的书法作品和古籍图书,这些作品不独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同时用以宣扬教化,推进纲常之治;其次,他们还是宗教的忠诚保卫者。三代帝王对道教、佛教都采取支持的政策,对同期西方传来的基督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比较宽容,乾隆本人更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本次展览中有关的文物,显示出清代宫廷信仰的不同侧面,这其中当然有政治的因素,但也反映出帝王精神生活的复杂性。

  “三代帝王还是诗人、艺术家,文学在中国自古即被视为经国之大业,‘游于艺’更被视为君子的一种理想生活。康雍乾三代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同时也在文学和艺术上表现卓著,最著名的乾隆帝一生作诗超过4万首。”谢晓冬说,作为诗人与艺术家这一角色,显示出中国宫廷艺术的独特之处。

  谢晓冬认为,“皇帝不仅仅是文化和艺术的赞助人,更是艺术的直接创造者。通过诗文艺术活动,盛清的三代皇帝不仅实践了儒家文人的理想生活,平衡了政治生活的压力,还直接影响了清代宫廷艺术的整体水平、品位和走向。三代皇帝中尤以乾隆影响深远,其以三希堂为代表的宫廷文房活动,将中国宫廷艺术、鉴藏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呈现清代宫廷器物成就

  自康熙至乾隆的130多年被称为“康乾盛世”。谢晓冬认为,三代皇帝热爱哲学、雅好文艺,文治武功成绩卓著,在城市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繁荣的背景下,三代皇帝大力推进大型图书编撰事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大量知识精英进入朝廷,推动了宫廷艺术繁荣时代的到来。

  在此次展览的第三部分“繁华世代——康乾的盛世图景与工艺”中,第一章“江山胜景”聚焦江南意象,康熙和乾隆均六下江南,在推进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同时,随行词臣画家、宫廷画家创作了大量的表现江南胜景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不独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还是清代江南城市发展的表征。

  第二章“御题御制”则反映了康雍乾在引领整个宫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谢晓冬讲道,无论是雍正对题唐岱山水册页、乾隆御题王翚册页,还是一系列乾隆御制诗文系列瓷器、漆器,在显示三代帝王的诗文水准的同时,也昭显着他们作为诗人、艺术家的形象。

  这些作品不独制作精妙,透露着三代帝王高雅的鉴藏品位,也展示着三代帝王致力于遗留千古,与前贤、臣子唱和悠游艺林,引领时风的人生意趣。谢晓冬说,“清代宫廷艺术的繁华,帝王、宫廷画家、皇族画家、词臣画家正是‘始作俑者’,他们塑造了整个时代的艺术品位。影响所及受命烧造御用器物的宫廷造办处、景德镇御窑厂、苏州、扬州、广州等地,将瓷器、玉器、漆器、掐丝珐琅、竹木牙角、家具等各类器物制作提高到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章“盛世华工”正是对这些清代宫廷器物成就的全面呈现。“瓷器当然是首先的骄傲,康雍乾对瓷器的热情比前代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类型、工艺与质量相比明代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仿古之外,大量的创新器型和釉色被研发出来,展览中‘康熙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缸’、‘雍正青花人物故事纹笔筒’、‘雍正粉彩过墙枝桃纹碗’、‘雍正粉彩牡丹蜻蜓碗’、‘乾隆粉彩时时报喜转心瓶’等皆为当时的佳作名品。”谢晓冬说,此次展出的乾隆紫檀雕莲框内嵌玉石荷塘图挂屏、康熙犀角雕“张骞乘槎”图杯等,亦可以看到宫廷工艺在各个领域的精进。

  皇家收藏的劫难

  尤要关注的是,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明末进入中国以后,中西互动在清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以法国传教士李明、白晋,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为代表,他们将西方最新的科学成果、绘画技法带入中国宫廷,使得当时的中国宫廷绘画、瓷器烧造、建筑、钟表等各个领域受到了欧洲风格的显著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自身的历史和传统,通过不断巩固明末发展起来的抽象笔墨意趣,并上溯到宋明艺术历史与审美,在书画和瓷器烧造中寻求复古表现,则是同期宫廷艺术更重要的一股潮流。”谢晓冬认为,正是通过这种努力,在一系列宫廷鉴赏、艺术创作中,通过对上至商周两汉,下迄唐宋元明一系列经典意象的致敬,康雍乾三代帝王完成了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接续。

  为配合本次展览,龙美术馆还举行了“重估与展望——盛清宫廷艺术史学术研讨会”。香港藏家林霄就“对乾隆收藏的评价”提出相关问题,比如相对于民间收藏,皇家收藏是否更好地保护了艺术品?皇家收藏对于艺术传承是否起到了更好的传播作用?这也许是重估清代宫廷艺术成就的切入口之一。

  林霄认为,如果皇家收藏不能够转换成公共收藏的话,皇家收藏的积极意义也几乎不存在。“乾隆一万多件的书画收藏,除了偶尔邀几位文臣陪他看看,基本是供他一人把玩,临摹、题字就是他的玩法,可见他是将这些艺术品作为他的私人玩物。”在林霄看来,皇家收藏是否更好地保护了国宝?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历史上恰恰是数次皇家收藏的劫难造成了传世艺术品的集中毁灭。林霄说,“乾隆之前最大规模的皇家收藏是宋徽宗,《宣和画谱》收录了王羲之243帖,王献之89帖,估计其中已经很多不是原迹了,但其中真迹一定还有,可惜到今天一件也没有传下來。这是关于王羲之父子的最后一次记载。皇家收藏的结局,基本都是聚集一批销毁一批。折腾几次,王羲之真迹就这么彻底消失了,倒是唐太宗、武则天叫人临摹、双钩廓填的复制品,用来赏赐给大臣、送给日本遣唐使,这些摹本一部分留存到了今天。”

(责编:魏欣宁、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