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从十一届国展看书坛风向标

2015年08月24日08: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从十一届国展看书坛风向标

对获奖作者进行文化考核,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除去获奖作者自身参与之外,更大的功效在于一种示范与引领作用,通过这么一个程序,告诉整个书法界,书法家的知识和艺术结构是怎样,引导更多的书家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一个很长的时段,就会在这种良好的进取氛围中,成为一个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书法家。

8月17日中午12时,为期一周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与入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落幕。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领票处排着长长的队伍,每天有近6000人入场观展,人气之爆棚,超出馆方预期,为此一度开放绿色通道,满足观众愿望。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如今它独有的艺术特质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全国书法展是影响力最大、参与者最多、水平最高的书法展赛事,十一届国展展出的600多件书法篆刻作品体现了当今书法创作的总体水平和精神面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说。

十一届国展在书法界和社会上引起的热烈反响,足以显示其影响力最大。本届国展的亮点有哪些?展出作品显示了怎样的时风?书坛风向标的意义何在?

展示方式出新

据悉,本届国展以公平、公正、公开为评审原则,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为方针,创新评审机制,严明评审纪律,规范评审程序,评出了本届国展的入展作品与优秀作品。为此,组委会设立了监审委员会、媒体观察委员会。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十一届国展终评评委之一翟万益对《美术文化周刊》记者表示,本届国展与往届最大的区别是评委分段评审。“作品初评是一批评委,终评是一批评委,面试是一批评委,这几个段的评委很少交叉重复,这样就发挥了最大量评委的作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但衔接很紧密。由于评审规则的严密和评审流程的细化,评审时间大大地延长了,评委们拿到厚厚的一本十一届国展评审册,就感觉到了做评委的分量,整个评审流程全部详尽的设计在里边,这是空前的。正由于导向的严密,评委们自身都是严格执行,绝不马虎,保证了评审过程的顺利完成。”他认为国展的评审过程,对省市一级的书法评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十一届国展是一次全国性的书法评审大演练,其长久的作用会在日后书法评审及组织工作中显示出来。”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十一届国展媒体观察员朱培尔说,十一届国展的作品通过广泛的征稿,通过比较科学缜密严谨的评审程序,通过初评评委和终评评委这种权威尚有欠缺但不失强大的集体智慧,最后的结果当然可以代表当代书法篆刻的创作水平、发展态势与审美追求。

与全国书法展受关注度相似的是全国美展,后者迄今已举办12届,是对全国美术界每五年的发展阶段的全面检阅与展示。《美术观察》杂志主编、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一活跃于书法、美术领域,不同程度参与了美展、书法展的组织、评选工作。他指出,美展和书法展评选机制不同:美展评选范围比较大,涉及很多画种,各个画种分开评,再汇总起来,在全国各地分不同展区展出;书法展不分地域,评委分段评审,在北京集中展览。大的原则都强调公平、公正、公开。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次序是混乱的,诚信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家协会的评审,老被人说有黑幕、猫腻。所以,对整个十一届国展最好的评价是什么?就是干净,这个干净就是个标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说,

为了开拓多元并行、古今共存的艺术展示环境,寻绎书法艺术的渊源与流变,中国书协还通过学术提名的方式邀请业界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参加国展。同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古代书法特展,并结合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组织系列国展论坛和相关学术讲座,以期让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能从中烛微察远,找准前行坐标。受访者不约而同认为,这是本届国展最大的亮点。

“组织者把十一届国展和一系列专业展,如甲骨文、金文集萃特展、近现代名家手稿特展等分别约集在美术馆、国博、国图、故宫等不同场馆集中展出,还以论坛形式普及书法理论知识,把一次展览活动,变成既是艺术的展示,又是学术的传播,发挥了展览的综合文化功能,可以说是一场文艺盛宴,非常高大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书协理事、十一届国展论坛学术主持郑晓华说,“如果是单独展览,全国各地喜欢书法的群众到北京要来五次,这样一次就能全看,提供了很大方便。这也反映出中国书协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为基层考虑,观念改变带来的巨大收益。”

帖学成为主流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蔡梦霞看了国展作品后表示:“整体感觉很不错,从功力、熟练程度等方面都比较好,书风不算俗,往‘文气’和‘书卷味’方向走,当然偏流行的也多。”

书法理论家姜寿田认为,从九届、十届到十一届国展,以及最近几届兰亭奖,帖学开始摆脱碑学的笼罩,成为一个独立的创作现象。“特别是在十一届国展当中,帖学已经完全走向独立。我认为这对于书法史,对于当代书法史来说是意义非常重大,也是自现代碑学之后书法史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我们当代书法的一个巨大收获。 ”

书法家何应辉也认为,十一届国展在取法二王的流行趋势上得到了一致。他同时指出:“我觉得小行草还是雷同,这当中有跟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走到一个展厅,觉得都差不多。”

李一直言,作品面貌整体趋同。“作者确实认真对待,但是艺术个性雷同。楷书一面墙、大字行草书像个展。植根传统,注重功力,书风平稳,但是艺术个性表现出来就欠缺,但也不必苛求,毕竟这些都是新人。”

“从今天的创作来看,大多数作品停留在模仿阶段,走在星光大道上,不是仿古人,就是秀今人,书写技术趋向程式化,章法也有趋同化。”书法家陈海良说,“我们的作品不是为了展览而展览,还要承担审美品位和社会功能,如何美化人们的生活,怎样能够融入到现代的家居、现代的工作氛围当中,反映个性才情的作品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展厅不是我们创作所展现的唯一的空间,它应该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特殊的场合,我们要以展厅来体验创作的成果,而不是以展厅的规划来规划我们书法的未来。”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十一届国展篆刻评审委员之一范正红认为,书法队伍在审美上缺乏多样性,创造意识和独立性还需要加强。“国展上作品雷同就是时风的外在表现。时风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说明大家的创作意识不太丰富,时风太强,这一点需要改变。太个性会担心选不上,关键是作者有没有魄力和能力,‘创’好了还是会被认可的,我认为评委的眼光都不差,并不是依附于谁就容易入展。”

蔡梦霞分析雷同原因,一是大家都喜欢“二王”一路精致的小行草,二是前几年国展获奖作品的导向作用,三是为入展、获奖,四平八稳的多,表现个性的少,而且充分表现个性很难。

“有人质疑国展草书作品,‘二王’系列小草都写得很像,差不多,是不是同一个培训班出来的。”郑晓华分析道,“我们把这种现象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说明都深入这个传统了,大家集中到一块了,都写得很好。以前不知法度,大家都无‘法’,现在都有‘法’了,在‘有法’的基础上慢慢地风格化、个性化,放射性地各自发展出自己的面貌,这是历史的稳健之路。如果我们孤立静止地看,会认为雷同是一种缺陷,但如果把这种现象放在历史漫长轨道上看,它就是过程中的一个点,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群体在深入传统上是实力雄厚的。”

示范与引领作用

对于“展览体”的争议,十一届国展学术论坛学术总主持陈振濂为其辩护:“很多人发表文章鄙视或者蔑视展览体,我很想问一下:如果展览体被你这么鄙视和蔑视,那你去投稿展览干什么?在展览厅里挂出去的书法作品,应不应该是展览体?但是你又要去参加展览,你自己又把它踹在脚下,大家觉得矛不矛盾?既然你是准备参加展览的,我觉得就应该大声疾呼:展览体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今天书法已走入展厅时代,不应该对展览体污名化。

多年以来,很多评论家说国展参加者都是新人,国展越来越等同于新人展。朱培尔认为,这种说法虽有失偏颇与公正,但绝不是无稽之谈。其实这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国展等各种展览“海选”的特征,使投稿作者越来越趋向于新人和一般书法爱好者,那些曾经或已经在书法界产生影响、有一定地位,或者有一定成果的书家,或淡出江湖,或不屑介入,已经没有参与的热情。这个现象对于书家而言,是一种责任担当与勇气缺失的表现,对于权威的国展而言,既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又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危机。

记者发现,本届国展很多作品文字密集,多是写几首诗,抄字长达数百上千字。看过展览的一些网友直言不讳:“昨天到美术馆看了展览,说实话没有看到震撼人心的作品,作品多以字多取胜。”“本届展览入展作品几乎清一色全部是抄书。”“难道抄书就是中国书法家的本事?”……

中国书协理事、吉林大学教授丛文俊认为,这是书家普遍不读书造成的问题。国展这么多作品,除了少数自作诗文,都是古诗文,但作者对古书读到何种程度?

翟万益分析作品字数多的原因是:“绝大多数投稿者对国展都有一种敬畏心态,包括我们这些从事评审工作多年的人都不能免除,参加投稿的年轻人更加突出,如果他们没有有展览经验的老师指导,很可能就要写得长写得大,达到征稿的尺幅上限,以字数多、尺幅大吸引评委的眼球,不管形式如何,美好是最最重要的标准。”

中国美术馆圆厅中展示的获奖作品一侧,都有提名评委所做的简要点评。刘洪彪在点评明松华章草节录《孝经》时,对作者“能兼得高古之气和时代之风的书卷气”给予好评;曹宝麟对行书《凌寒斋自作诗词》评价道:“这本册页抄写的是自作诗,也正是本届征稿提倡并鼓励的……可谓辞章和书法并美兼顾的那类,这种风格为我激赏。”胡抗美点评朱河山《陈毅诗五首》称赞“整体气势先声夺人”,末尾对个别字点画的处理指出问题。

翟万益在点评自己提名的书家作品时表扬其优点,同时指出其不足。“每一个书家都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前进,参加了当下的国展,绝对不是完美无缺,而是相对于落选作品好一些,所以获奖入选作者一定得理智地调整自己的作品,保持领先状态,不然就会很快被淘汰掉,国展办了十一届,极少有从一届参加到十一届的,很多参加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出现,时间非常无情,因而给获奖作者提出努力方向,对他们的艺术发展尤为重要。”

本届国展加强文化素养考察和文字规范的要求,也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翟万益认为:“对获奖作者进行文化考核,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除去获奖作者自身参与之外,更大的功效在于一种示范与引领作用,通过这么一个程序,告诉整个书法界,书法家的知识和艺术结构是怎样,引导更多的书家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一个很长的时段,就会在这种良好的进取氛围中,成为一个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书法家。”

“国展是个平台,有点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旨在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特别是年轻书法家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国展也是一种导向,一根指挥棒,它对当前书法振兴、书法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如是说。(记者 续鸿明 实习记者 闫敏)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