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创作中的笔墨纸砚
钱:你什么时候开始对宿墨的笔墨纸砚开始研究的?
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这个变化很自然的,当年的宣纸比现在质量好多了。后来还用了温州皮纸,我主要是用了这两种,一种是连史纸,一次是温州皮纸。还有后来他们也拿了一些很薄的连史纸,也是宣纸。连史纸就是说很薄,很细,墨的发挥也很好。宿墨易结板,要变成很透亮,这个转化主要是靠水,其次是靠纸,但是必须要知道选笔需要含水量大的。只有含水量大才可能把它的原先的一些缺点转化成一种优点,这个当中笔、纸、墨,这三样是最主要的,再一个是作者本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后来我鼓励夫人,用熟宣纸画宿墨,她是另外一种状态进入,熟宣纸上产生的肌理的感觉也是和水分的把握有关系。
纸最好是灵敏度比较高,纸的纤维比较长,灵敏度比较高,含水量比较大,我感觉到长纤维,它产生的这种透亮程度,它的水对墨的冲渗的作用显得明显。
再讲到笔,羊毫笔的含水量比较饱和,甚至可以超饱和。看你能不能把握住。
所以宿墨的运用笔墨纸的选择,我觉得也不是很复杂,复杂的是墨。
宿墨的全乐谱谱系
钱:千年宿墨为什么至今才显出鲜活气。
吴:宿墨是很复杂的,如果用音乐来作比,浓与淡宿墨形成全乐谱脱胶不多,便会跟鲜墨差距不大,脱胶度到5成到7成,效果比较好。
如9成到10成的墨脱胶,它又容易板结,宿墨的缺点暴露出来了。黄宾虹喜欢那个状态。人物画的话用到5到7这一段,因为它丰富,它已经产生了宿墨典型的效果,它渗度与结度都比较好。
黄宾虹-吴山明给出“宿墨猜想”系统解决方案
钱:是否可以这样说,黄宾虹用好了宿墨的“高音”部分,而你解决了宿墨的“中低音”部分,这个延续千年的中国画“宿墨猜想”经过黄宾虹和你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了好的结果。
吴:黄宾虹对宿墨演进的方式是顺向思维,宿墨的特征本来是重墨,它一般很少有人进入淡墨的体系,黄宾虹是因为提倡用重墨山水,才想到浓宿墨,他的思维是顺向的。但是这个层次容易板结,为此黄宾虹多少年人们不理解。就是他的重墨的顺向思维,他在焦墨中留出空白来。就是在凝重中需要一种空白、虚的地方,产生一个很厚的,又有灵趣的背阴山水。
黄宾虹开始山水人称“白宾虹时期”,他后来变成黑不溜秋进入了“黑宾虹时期”,人家就看不懂了,长期以来,黄宾虹的画因怪的极少而卖不出去。包括他的学生都说看不懂。当年只有傅雷独具慧眼指出:“黄宾虹早年绘画虽取法前人,但其仍用自家法,且并没有学到古人最佳处(如果黄宾虹没有晚年的创新,那么,黄宾虹对绘画史是没有重大意义的)。”但黄宾虹自己很自信,据说他多次说,我的画要等50年才看懂。结果从他逝世到2005年黄宾虹作品随着书画市场的繁荣大涨正好50年左右。
我觉得我自己是逆向思维,我把重墨这块淡开了,在拓展以中、淡宿墨为至这块跟黄宾虹拉开了距离,我当时想试试,我就把宿墨的中淡墨开发出来。我这个逆向思维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境界,我使它产生一种明快感,并产生一种新的痕迹美。它带有一种拓印感性质的痕迹美。书法界有碑学、帖学之争,我们传统中国画家长期以来更多地是从帖灵动里面吸收用笔趣味,但是我们会借鉴碑拓里面的一种因素,我现在就是直接从碑拓里面吸收因素,学的是书帖的灵动与精到,但是近三十年来我追求是碑拓的凝重与沧润,这样我就在淡宿墨当中作了一种变革性的试探,我相信这方面我似乎是成功的。
对中国的传统笔墨的方式,我想跟以前有所不一样,是补充,也是笔墨形式的一种变异。我所探索的宿墨语言变异确确实实是与传统相关的一种变异,它仍在大道上的之中。我相信这种变异对人物画、还对山水画、花鸟画都是会有大的推动作用。我从人物画切入这种变异,进入它一种很特殊表现方式,落墨的方式,其结果是带有拓印性质的,而这种拓印性质是直接画出来的,不是印拓出来的,也不是种工艺的肌理,而是可控的肌理拓印笔痕,这种拓印感古人一直在想追寻的东西。古人是认为苍茫,古朴的东西是高品的,而淡宿墨却自然的在表现苍润。
上一页 | 下一页 |